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乌有(烏有)  拼音:wū yǒu
1.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乌有,无有,表示没有这件事。作者藉齐心乌有先生之口,提出各种问题。
2.比喻虚无、不存在的事物。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虽事涉乌有,义异拟伦,而清新卓尔,殊为佳作。」《三国演义》第一七回:「若将军者,向为汉臣,今乃为叛贼之臣,使昔日关中保驾之功化为乌有。」
《國語辭典》:乌有先生(烏有先生)  拼音:wū yǒu xiān shēng
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所假设的人物。乌有,无有,即本无其人。《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宋。辛弃疾 卜算子。夜雨醉瓜庐词:「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國語辭典》:乌有先生(烏有先生)  拼音:wū yǒu xiān shēng
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所假设的人物。乌有,无有,即本无其人。《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宋。辛弃疾 卜算子。夜雨醉瓜庐词:「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国语辞典》:付之乌有(付之乌有)  拼音:fù zhī wū yǒu
消失无踪,连一点也不存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谁知家私付之乌有?并自己也无葬身之所。」《韩湘子全传》第二七回:「这都是前生业障,今世罪根。既到了我这个去处,一切付之乌有,再休提起了。」
《國語辭典》:子虚乌有(子虛烏有)  拼音:zǐ xū wū yǒu
子虚,参见「子虚」条。乌有,参见「乌有」条。子虚和乌有都是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故以子虚乌有表示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汉书。一○○。叙传下》:「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然其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
《國語辭典》:子虚(子虛)  拼音:zǐ xū
1.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为楚国的使臣。
2.比喻虚假不实的事情。如:「那些谣言纯属子虚,怎么能够相信?」
《國語辭典》:化为乌有(化為烏有)  拼音:huà wéi wū yǒu
乌有,没有。化为乌有指全部消失。《三国演义》第一七回:「若将军者,向为汉臣,今乃为叛贼之臣,使昔日关中保驾之功化为乌有,窃为将军不取也。」《红楼梦》第七八回:「想其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