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0,分8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下一页
大乘之宗要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大乘之四分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母之十德
为开渐之本
为摄末之本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五脏生患之相
文字之义不可尽
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无文有义,智人用之
有文无义,暗者用之
佛类词典(续上)
病之因起大乘之宗要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大乘之四分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母之十德
为开渐之本
为摄末之本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五脏生患之相
文字之义不可尽
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无文有义,智人用之
有文无义,暗者用之
病之因起
【佛学次第统编】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
一、因外发动 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是为因外发动。
二、因内发动 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是为因内发动。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
一、因外发动 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是为因外发动。
二、因内发动 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是为因内发动。
大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
一、菩提心为因 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要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唯识论所谓真唯识量。是故非心外得,即心当体,所谓不生不灭之本来真心。證此真心。则已与万有消融一致,四相俱无,我法皆空,大地平沈,虚空粉粹。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觉悟也。
二、大慈悲为根本 众生迷妄,非大慈悲,无以度之。慈使得乐,悲使离苦。菩萨普修十度万行,皆为枝干花叶。唯大慈悲,乃为根本。大慈悲发明真觉,见物我同体,自他不二,本来平等而来,非我爱之关系而生。盖依我则有障碍,有对待,故有时与我不相容者,则不爱随之以起。故慈悲要在澈底人我之相,已无自他,对待不起,依平等智,发同体悲,自利利他,无二无别,乃大慈悲。
三、方便为究竟 方便者,一、方,谓方法。便,谓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义。二、谓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巧即适当。三、谓权巧,权即经权之权,随顺世间便利法门,乃佛果妙用,尽于未来,无穷尽耳。
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
一、菩提心为因 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要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唯识论所谓真唯识量。是故非心外得,即心当体,所谓不生不灭之本来真心。證此真心。则已与万有消融一致,四相俱无,我法皆空,大地平沈,虚空粉粹。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觉悟也。
二、大慈悲为根本 众生迷妄,非大慈悲,无以度之。慈使得乐,悲使离苦。菩萨普修十度万行,皆为枝干花叶。唯大慈悲,乃为根本。大慈悲发明真觉,见物我同体,自他不二,本来平等而来,非我爱之关系而生。盖依我则有障碍,有对待,故有时与我不相容者,则不爱随之以起。故慈悲要在澈底人我之相,已无自他,对待不起,依平等智,发同体悲,自利利他,无二无别,乃大慈悲。
三、方便为究竟 方便者,一、方,谓方法。便,谓便利。即以方法而求便利义。二、谓善巧,善乃善能之善,巧即适当。三、谓权巧,权即经权之权,随顺世间便利法门,乃佛果妙用,尽于未来,无穷尽耳。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即是佛耳。所谓佛者,其义不可具说。然姑求括略诠解,则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即是佛耳。所谓佛者,其义不可具说。然姑求括略诠解,则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
大乘之四分
【佛学次第统编】
兹叙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證四分说之,其义虽已见于小乘篇中,兹为大乘篇说,不妨重复述之。谓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證得其果也。
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对法行之称,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兹叙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證四分说之,其义虽已见于小乘篇中,兹为大乘篇说,不妨重复述之。谓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證得其果也。
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对法行之称,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宝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
四者、信僧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大乘起信论云: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
四者、信僧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佛学次第统编】
月轮观五种三昧者:一、刹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镜心。
一、刹那心 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忘失,如夜电光,暂现即灭,故云刹那。
二、流注心 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奔流注,故云流注。
三、甜美心 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
四、摧散心 为卒起精进,或复休废,二俱违逆,故云摧散。
五、明镜心 既离散乱之心,鉴达圆明,一切无著,故云明镜。
月轮观五种三昧者:一、刹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镜心。
一、刹那心 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忘失,如夜电光,暂现即灭,故云刹那。
二、流注心 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奔流注,故云流注。
三、甜美心 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
四、摧散心 为卒起精进,或复休废,二俱违逆,故云摧散。
五、明镜心 既离散乱之心,鉴达圆明,一切无著,故云明镜。
母之十德
【佛学次第统编】
心地观经报恩品曰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 于母胎中为所依故。 六、名庄严 以妙璎珞而严饰故。
二、名能生 经历多苦而能生故。 七、名安隐 以母怀抱为止息故。
三、名能正 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八、名教授 以善巧方便教导子故。
四、名养育 随四时宜能长养故。 九、名教诫 以善言辞离众恶故。
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十、名与业 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善男子!是故汝等勤加修习,报父母恩。
心地观经报恩品曰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 于母胎中为所依故。 六、名庄严 以妙璎珞而严饰故。
二、名能生 经历多苦而能生故。 七、名安隐 以母怀抱为止息故。
三、名能正 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八、名教授 以善巧方便教导子故。
四、名养育 随四时宜能长养故。 九、名教诫 以善言辞离众恶故。
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十、名与业 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善男子!是故汝等勤加修习,报父母恩。
为开渐之本
【三藏法数】
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證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虽预法会,如聋若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故卢舍那佛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乃开三乘渐次随宜之教,令彼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开解成熟,故华严为开渐之本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證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虽预法会,如聋若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故卢舍那佛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乃开三乘渐次随宜之教,令彼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开解成熟,故华严为开渐之本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为摄末之本
【三藏法数】
摄谓收摄,末即支末。即前三乘教也。佛既为诸小乘之机说三乘法,既成熟已,最后令其悟入佛慧。故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故华严为摄末之本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
摄谓收摄,末即支末。即前三乘教也。佛既为诸小乘之机说三乘法,既成熟已,最后令其悟入佛慧。故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故华严为摄末之本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三藏法数】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者,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者,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
五脏生患之相
【三藏法数】
五脏,心肺肝脾肾也,若患从心生者,身必寒热,口中常燥,心主口故。患从肺生者,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兼之鼻塞,肺主鼻故。患从肝生者,愁忧瞋恚,头痛眼疼,肝主眼故。患从脾生者,通身游风,痒闷,饮食失味,脾主舌故。患从肾生者,咽喉噎塞,腹胀耳满,肾主耳故,是为五脏生患之相。(私习切。)
五脏,心肺肝脾肾也,若患从心生者,身必寒热,口中常燥,心主口故。患从肺生者,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兼之鼻塞,肺主鼻故。患从肝生者,愁忧瞋恚,头痛眼疼,肝主眼故。患从脾生者,通身游风,痒闷,饮食失味,脾主舌故。患从肾生者,咽喉噎塞,腹胀耳满,肾主耳故,是为五脏生患之相。(私习切。)
文字之义不可尽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说经教妙义,横亘十方,竖彻三际,大无不周,细无所遗,是以小根浅智之人,不能窥其奥妙。故云文字之义不可尽。(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谓如来所说经教妙义,横亘十方,竖彻三际,大无不周,细无所遗,是以小根浅智之人,不能窥其奥妙。故云文字之义不可尽。(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有文有义,常人用之
【三藏法数】
谓凡立言立论,有文字可證据,有义理可依凭;此寻常之人皆能用,故云常人用之。
谓凡立言立论,有文字可證据,有义理可依凭;此寻常之人皆能用,故云常人用之。
无文有义,智人用之
【三藏法数】
谓凡立言立论,虽无文字可證据,而有义理可依凭,此唯智者能用,故云智人用之。
谓凡立言立论,虽无文字可證据,而有义理可依凭,此唯智者能用,故云智人用之。
有文无义,暗者用之
【三藏法数】
谓凡立言立论,虽有文字可證据,而无义理可依凭,此暗昧之人,不明义理,而强自用,故云暗者用之。
谓凡立言立论,虽有文字可證据,而无义理可依凭,此暗昧之人,不明义理,而强自用,故云暗者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