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12,分515页显示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7  58  59  6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亚夫之疾
睚眦之怨
睚眦之隙
睚眦之忿
睚眦之怒
哑密之事
延津之合
训格之言
一席之地
一线之路
一笑了之
一笑置之
一宿之行
一致之节
一之谓甚
《漢語大詞典》:亚夫之疾(亞夫之疾)
西汉 名将 周亚夫 因事入狱,不食五日,呕血而死。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后因称呕血之病为“亚夫之疾”。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工部·赵尚书荐贤:“ 秦 至中途 彭城 ,以 亚夫 之疾客死,不及用也。”
《國語辭典》:睚眦之怨(睚眥之怨)  拼音:yá zì zhī yuàn
怒目而视的怨恨。引申为极小的怨恨。《旧唐书。卷五六。李子通传》:「性好施惠,家无蓄积,睚眦之怨必报。」《三国演义》第六五回:「法正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也作「睚眦之隙」、「睚眦之嫌」、「睚眦之私」。
分類:极小怨恨
《國語辭典》:睚眦之隙(睚眥之隙)  拼音:yá zì zhī xì
怒目而视的怨恨。引申为极小的怨恨。《后汉书。卷二七。赵典传》:「今与郭汜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雠,人在涂炭,各不聊生。」《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也作「睚眦之怨」。
《漢語大詞典》:睚眦之忿
同“睚眥之怨”。 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
《漢語大詞典》:睚眦之怒
同“睚眥之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臺諫 李知孝 莫泽 奉承风旨,凡平日睚眦之怒,悉指以从伪,弹劾无虚日。朝野为之侧足。”
《高级汉语词典》:哑密之事
机密事
《漢語大詞典》:延津之合
见“ 延津剑合 ”。
《漢語大詞典》:延津剑合(延津劍合)
指 晋 时 龙泉 、 太阿 两剑在 延津 会合的故事。后以“延津剑合”或“延津之合”比喻因缘会合。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方知两剑分而復合,以此变化而去也。至今人説因缘凑巧,多用‘延津剑合’故事。”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扫眉才子,慧业文人,时节因缘,不得不为‘延津之合’矣。”参见“ 延平津 ”。
《漢語大詞典》:训格之言(訓格之言)
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孔子家语·五仪》:“ 孔子 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 王肃 注:“格,法。” 明 钱琦 《钱公良测语·导儒》:“训格之言,不得暂捨,可以鏤於骨,书於绅,染於神,薰於识。” 明 赵南星 《明敕赠吏科都给事中继川魏公碑》:“夫训格之言,可勦袭也;中绳之行,可假託也。”
《國語辭典》:一席之地  拼音:yī xí zhī dì
一张坐席的地方。比喻极小的地方或具有某种程度的地位或位置。《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传》:「妇人智识不远,有忤圣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于外哉!」《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不妨,我只须一席之地,将就过一夜,车子叫他在门外罢了。」也作「一席地」。
《漢語大詞典》:一线之路(一線之路)
谓一条活路。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若权姦之去,则正当洗肠涤胃。若借 温太真 之事,为小人开一线之路;借 范尧夫 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分類:活路
《漢語大詞典》: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表示不予重视。 沙汀 《淘金记》五:“因为所谓还席,那显然是 幺长子 对 白酱丹 的毒辣的讽刺;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 张天民 《战士通过雷区》:“同样该挨骂的事,别人干了,他们会大发雷霆;咱们干了,他们会一笑了之。”亦作“ 一笑了事 ”。《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抚台听了,先还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老实,所以钦差加了他这个考语;后听别位司、道説起,晓得是为带着錶,方纔付之一笑了事。” 段荃法 《杨老固事略》二:“遇到明智的干部,就鼓励他几句,夸他是‘红色老人’,然后哈哈一笑了事。”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七:“幸好这位所长深知旗人的劣根性,没把它当成政治案件,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事。”
《國語辭典》:一笑置之  拼音:yī xiào zhì zhī
语本宋。杨万里〈观水叹〉诗二首之一:「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指笑一笑就把它搁放在一旁,表示不值得理睬重视或不当成一回事。清。朱彝尊〈答萧山毛检讨书〉:「即鄙言未合,度足下必一笑置之。」
《漢語大詞典》:一宿之行
一天的行程。战国策·韩策三:“ 韩 相国谓 田苓 曰:‘事急,愿公虽疾,为一宿之行。’”按:古代师行一日三十里,三十里为一舍,舍亦可谓之宿。
《漢語大詞典》:一致之节(一致之節)
谓忠贞不渝的节操。三国志·魏志·邢颙传:“ 太祖 曰:‘ 顒 篤於旧君,有一致之节。’勿问也。”
《國語辭典》:一之谓甚(一之謂甚)  拼音:yī zhī wèi shèn
一次已经过分,表示不能再有第二次。《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唐。任蕃《梦游录。张生》:「酒至白面少年,复请歌。张妻曰:『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也作「一之为甚」。
分類:已经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