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0,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下一页
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签之呼毕勒罕
九地九品之惑
无师之智
四相之二种
佛之三身
小乘之宗要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小乘之四分
所信之事理因果
信所依止之三宝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戒之各名义
三皈之二种
佛类词典(续上)
难信之法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签之呼毕勒罕
九地九品之惑
无师之智
四相之二种
佛之三身
小乘之宗要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小乘之四分
所信之事理因果
信所依止之三宝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戒之各名义
三皈之二种
难信之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间常识难信甚深微妙之法门。如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虽为易信之法,而大乘圆顿之教,则甚难信,凡夫成佛速疾之他力念佛法门,尤为难信中之难信也。
(术语)世间常识难信甚深微妙之法门。如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虽为易信之法,而大乘圆顿之教,则甚难信,凡夫成佛速疾之他力念佛法门,尤为难信中之难信也。
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所證之一心三观,为实智之一心三观,如来所说之一心三观,为权智之一心三观。以本迹二门配之,则迹门法华,当于权智之一心三观,本门法华,当于实智之一心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所證的一心三观,是实智的一心三观,而如来所说的一心三观,却是权智的一心三观。
(术语)如来所證之一心三观,为实智之一心三观,如来所说之一心三观,为权智之一心三观。以本迹二门配之,则迹门法华,当于权智之一心三观,本门法华,当于实智之一心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所證的一心三观,是实智的一心三观,而如来所说的一心三观,却是权智的一心三观。
签之呼毕勒罕
【佛学大辞典】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经言:达赖六世班禅七世后,不复再来。故登座者,亦无复真观密谛。清高宗深知其弊,创颁金奔巴瓶一,送往西藏。设遇达赖或班禅示寂,则由驻藏大臣行文各路。民间有生子灵异,呈报确有徵验者若干人,择日以金瓶使掣签。先七日,各寺喇嘛虔诚诵经。传知各呼图克图喇嘛等,齐集佛前。驻藏大臣监视。凡一呼毕勒罕出世,则写名签一枝,又写空签一枝,入于瓶内。如法诵经。若对众掣出空签,则名签之呼毕勒罕,认为不确。达赖班禅以下及各大呼图克图之承继法亦然。喇嘛承袭,自乾隆定制,至今不改。惟嘉庆十五年第八世达赖喇嘛之呼毕勒罕,灵徵众著。由驻藏大臣奏闻请旨,不复瓶掣。此其特例也。」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经言:达赖六世班禅七世后,不复再来。故登座者,亦无复真观密谛。清高宗深知其弊,创颁金奔巴瓶一,送往西藏。设遇达赖或班禅示寂,则由驻藏大臣行文各路。民间有生子灵异,呈报确有徵验者若干人,择日以金瓶使掣签。先七日,各寺喇嘛虔诚诵经。传知各呼图克图喇嘛等,齐集佛前。驻藏大臣监视。凡一呼毕勒罕出世,则写名签一枝,又写空签一枝,入于瓶内。如法诵经。若对众掣出空签,则名签之呼毕勒罕,认为不确。达赖班禅以下及各大呼图克图之承继法亦然。喇嘛承袭,自乾隆定制,至今不改。惟嘉庆十五年第八世达赖喇嘛之呼毕勒罕,灵徵众著。由驻藏大臣奏闻请旨,不复瓶掣。此其特例也。」
九地九品之惑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无师之智
【佛学常见辞汇】
无师而独自觉悟的佛智。
无师而独自觉悟的佛智。
四相之二种
【佛学次第统编】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
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
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佛之三身
【佛学次第统编】
兹说佛之三身,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身者,身、即聚积之义,谓聚积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一、法身 谓始从初住,续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
二、报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
三、应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兹说佛之三身,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身者,身、即聚积之义,谓聚积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一、法身 谓始从初住,续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
二、报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
三、应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小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小乘的宗要,为超出世间的,则必先将一切世间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后可得解脱。」其主要之点在是,分三条说明之:
一、了生死为因 了有二义,曰了知了脱,谓由了知而求了脱也。如平盗然,必先知盗之所在,及其人数多寡,内容如何,如是种种,明晰无馀,然后盗可得而平。谓了生死,亦复如是,即观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确之了知也。
二、离贪爱为根本 了生死为因者,从悟理言,离贪爱为本者。从修行言,人有生以至于死,凡有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自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瞋随之;爱而勿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故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
三、灭尽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于圆满完成之谓。小乘之究竟,在于灭尽。谓灭、尽、离、妙,即灭烦恼、尽漏业、离诸苦、妙应真常也。所作已办,乃證果取涅槃矣。
佛乘宗要论曰:「小乘的宗要,为超出世间的,则必先将一切世间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后可得解脱。」其主要之点在是,分三条说明之:
一、了生死为因 了有二义,曰了知了脱,谓由了知而求了脱也。如平盗然,必先知盗之所在,及其人数多寡,内容如何,如是种种,明晰无馀,然后盗可得而平。谓了生死,亦复如是,即观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确之了知也。
二、离贪爱为根本 了生死为因者,从悟理言,离贪爱为本者。从修行言,人有生以至于死,凡有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自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瞋随之;爱而勿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故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
三、灭尽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于圆满完成之谓。小乘之究竟,在于灭尽。谓灭、尽、离、妙,即灭烦恼、尽漏业、离诸苦、妙应真常也。所作已办,乃證果取涅槃矣。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
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
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
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
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
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
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
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
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小乘之四分
【佛学次第统编】
兹叙小乘之法,以信、解、行、證四分说之。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證得其果也。
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对法行之称,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兹叙小乘之法,以信、解、行、證四分说之。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證得其果也。
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
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对法行之称,自依圣法而行曰法行,信他之教而行曰信行。即信行者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利根而成思慧也。
所信之事理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人,信有世间。信此世间,是大苦聚。信有其道,可以出此世间。信出世间后,有清净之涅槃可得。兹分二条说明之:
第一、用四句说之:
一、信苦 信世间一切是苦。
二、信集 信苦因于烦恼所集。
三、信灭 信脱苦宜取寂灭。
四、信道 信入灭须修正道。
第二、用三句说之:
一、信知生死须了(信世间之果宜断也)。
二、信知了生死须离贪爱(信离世间之因,即出世间之因也)。
三、信知灭尽为所归趣(信出世间之果也)。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
小乘之人,信有世间。信此世间,是大苦聚。信有其道,可以出此世间。信出世间后,有清净之涅槃可得。兹分二条说明之:
第一、用四句说之:
一、信苦 信世间一切是苦。
二、信集 信苦因于烦恼所集。
三、信灭 信脱苦宜取寂灭。
四、信道 信入灭须修正道。
第二、用三句说之:
一、信知生死须了(信世间之果宜断也)。
二、信知了生死须离贪爱(信离世间之因,即出世间之因也)。
三、信知灭尽为所归趣(信出世间之果也)。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
信所依止之三宝
【佛学次第统编】
信三宝者:
一、信佛 信佛为大导师,堪作依止,不信其馀邪师。
二、信法 信法可依之修行,不信其馀邪法。
三、信僧 信僧可为同行师友,不信其馀外道邪众。
信三宝者:
一、信佛 信佛为大导师,堪作依止,不信其馀邪师。
二、信法 信法可依之修行,不信其馀邪法。
三、信僧 信僧可为同行师友,不信其馀外道邪众。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佛学次第统编】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戒之各名义
【佛学次第统编】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三皈之二种
【佛学次第统编】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戒等,每先受三皈,曰重受三皈。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戒等,每先受三皈,曰重受三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