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01,分314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萧祐(别称 萧祜 祐之、祜之 )
何元上(别称 何玄之 峨眉山人 )
李祐(庆之 )
张仲素(绘之、缋之 )
李虞仲(见之 )
李渤(浚之 白鹿先生 行第 十 )
韦辞(践之 )
高釴(翘之 )
李翱(习之 行第 七 )
庾敬休(顺之 )
白行简(知退、退之 阿怜 行第 二十三 )
韩佽(相之 )
潘存实(镇之 )
元稹(微之、威明 世称 元白、元九 行第 九 )
张胜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8 【介绍】: 名或作祜。唐人,祖籍兰陵,字祐之,一作祜之。以孝闻。自处士征拜左拾遗,累迁谏议大夫,终桂州观察使。精书画,喜游山林,与给事中韦温结为林泉之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8 一作祜。字祐之,兰陵(今山东苍山)人。德宗贞元中,因司农卿李实奏荐,自处士征拜左拾遗。宪宗元和初为监察御史。旋以员外郎佐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幕,一度任为彭州刺史(邓衮《望雪楼记》)。后入朝为考功郎中。元和十四年(819)进古书画20卷于朝,宪宗嘉之,次年迁兵部郎中。文宗大和元年(827)迁桂管观察使。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萧祐博雅好古,能诗善画。张彦远称其“画山水甚有意思”(《历代名画记》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一作何玄之。宪宗元和四年(809)居道州,向刺史吕温投献诗作,求吕温“一示云霄路”。其时吕温正值谪宦,无能为力,故答诗有“期君自致青云上”(《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之句。未几赴容州。不知所终。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三。《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9 【介绍】: 唐人,字庆之。骁勇善战。初事吴元济,后得李愬厚遇。治兵有法,以功授神武将军,迁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绥银宥节度使。终右龙武统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或820 【介绍】: 唐宿州符离人,郡望河间,字绘之,一作缋之。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复中博学宏辞,任武康军从事。宪宗元和中历屯田、司勋、礼部员外郎,与段文昌同任翰林学士。以司封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善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9—819 字绘之(一作缋之)。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符离(今安徽宿州符离)人。晚唐宰相张浚之祖。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复登博学宏词科。入徐州节度使张愔幕。宪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员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转礼部员外郎。历司勋员外郎、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学士。次年迁中书舍人,卒。曾受诏为卢纶编遗集。生平事迹散见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诗纪事》卷四二等。工赋,著《赋枢》3卷,已佚。其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在宫商,古人有未能虑者”(《唐才子传》卷五)。其《燕子楼诗三首》咏关盼盼事,白居易爱其“词甚婉丽”,作和诗3首。其诗与王涯、令狐楚诗合编为《元和三舍人集》。《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
唐诗汇评
张仲素(?-819),字绘之,河间(今河北献县)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为徐州张愔幕从事。货元末,入为司勋员外郎。元和七年,以屯田员外为吏部考判官,迁礼部郎中。十一年充翰林学士,累迁司封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卒。仲素工乐府,元和中与令狐楚、王涯同在朝,诗歌唱和,编为《三舍人集》,今存,又有《词圆》十卷、《赋柩》三卷,均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
仲素。河间人。官中书舍人。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仲素)善诗,多警句。尤精乐府,往往和叶宫商,古人有未能虑及者。
诗薮
江宁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秋闺》、《塞下》诸曲俱工。
升庵诗话
令狐楚与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36 【介绍】: 唐赵郡人。字见之。父李端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登进士第,又以制策登科授弘文校书。累官至吏部侍郎。简俭寡欲,立性方雅,时望归重。工诗。卒赠吏部尚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36 字见之,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李端之子。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又中制科,授校书郎。三年为荆南节度从事,七年任太常博士。穆宗长庆元年(821)为西川节度判官,二年征为兵部员外郎。敬宗宝历元年(825)以兵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文宗大和四年(830)拜华州刺史,累历左散骑常侍,尚书左丞,兵部、吏部二侍郎。开成元年(836)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虞仲字见之。赵郡人。元和初进士。又擢宏词。累拜中书舍人。大和中累迁兵部侍郎。改吏部。开成四年卒。年六十五。赠吏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1 【介绍】: 唐洛阳人,字浚之。励志所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宪宗元和九年,应著作郎征。岁余,迁右补阙。峭直敢谏,数上章忤旨。穆宗长庆、敬宗宝历中,渤不顾患难,章疏论列,帝虽昏纵,亦为之感悟。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文宗大和中,拜太子宾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31 字浚之,号白鹿先生,排行十。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中与兄涉偕隐庐山白鹿洞,十九年(803)移居嵩山。宪宗元和八年(813)以左拾遗征,不至,移家洛阳。九年上书,拜著作郎。十一年迁右补阙,累历考功员外郎。穆宗长庆元年(821)贬虔州刺史,历江州刺史,累迁给事中。敬宗宝历元年(825)出为桂管观察使,二年以疾罢归。文宗大和五年(831)征为太子宾客,七月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5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渤字浚之。洛阳人。励志不仕。隐嵩山。元和初以山人徵为左拾遗。不赴。九年召为著作郎。穆宗朝累迁谏议大夫。敬宗立。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徵。卒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韦辞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践之。以两经擢第。德宗贞元间,累佐使府,参划称职。宪宗元和九年,自蓝田令入拜侍御史。坐事贬江州司马。穆宗长庆时,累授吏部郎中。文宗立,韦处厚执政,知辞有文学理行,引为中书舍人。寻出为潭州刺史,在镇二年,吏民称治。
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辞字践之。京兆扶风人。两经擢第判高等。文宗朝拜中书舍人。出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大和四年卒。年五十八。赠散骑常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4 【介绍】: 唐人,字翘之。宪宗元和初进士。累迁起居郎。数陈时政得失,穆宗嘉之,以本官充翰林学士。文宗大和四年,迁吏部侍郎。七年,出为同州刺史。少孤贫,洁己力行,诸弟皆朴愿友爱,为缙绅所重。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五
釴字翘之。擢进士第。累迁起居郎。入翰林为学士知制诰。拜中书舍人。进吏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卒赠兵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赵郡人,或作成纪人,字习之。凉武昭王之后。登进士第。始授校书郎,累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性刚急,议论无所避,常谓史官记事不实。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故久不迁。后授考功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历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始从韩愈为文章,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有《李文公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36 字习之,排行七,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十六年为义成军观察判官。宪宗元和元年(806)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分司东都,荐孟郊于河南尹郑馀庆。屡任幕职。十五年自考功员外郎出刺朗州,筑堰蓄水,溉田千顷,人称“考功堰”。文宗大和三年(829)拜中书舍人。累迁至户部侍郎。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所,谥文。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李翱从韩愈学古文,为中唐著名古文家。不长于诗。《全唐诗》存诗7首,判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授校书郎。贞元、元和中,累佐滑州李元素、岭南杨于陵、浙东李逊幕。元和十四年入为国子博士,迁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出为朗州刺史,迁舒州刺史。长庆三年,入为礼部郎中,又出为庐州刺史。大和元年,召为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又出为郑、桂、潭等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翱为韩愈弟子,其文论和创作对推动古文运动起了积极作用。有《李翱集》十卷。今有《李文公集》十八卷行世。《全唐诗》存诗七首。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
翱字习之。凉武昭王之后。贞元十四年进士。元和末累官庐州刺使。大和时历刑户二部侍郎。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中卒。谥曰文。

作品评论

石林诗话
人之材力,信自有限,李翱、皇甫湜皆韩退之高弟,而二人独不传其诗,不应散亡无一篇存者,计是非其所长,故不多作耳。退之集中有《题湜公安园池诗后》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又有“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意若讥其徒为无益,而劝之使不作者。翱见于远游联句,惟“前之讵灼灼,此去信悠悠”。一出之后,遂不复见,亦可知矣。然二人以非所工而不作,愈于不能而强为之,亦可谓善用其短矣。
归田诗话
湜与李翱皆从公学文,翱得公之正,湜得公之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邓州新野人,字顺之。庾何子。擢进士第,又中宏辞,辟宣州幕府。入拜右补阙、起居舍人。召为翰林学士。迁工部侍郎,权知吏部选事,转吏部侍郎。文宗将立鲁王为太子,慎选师傅,敬休以户部侍郎兼鲁王傅。敬休姿容温雅,不饮酒茹荤,不近声色。官终尚书左丞。有《谕善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字顺之,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又中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辟为宣州从事。累迁右补阙、起居舍人。十三年,为礼部员外郎,入为翰林学士。后迁礼部郎中,改兵部郎中、知制诰。历工部、吏部侍郎。文宗大和六年(832),以户部侍郎兼鲁王傅,迁尚书左丞。九年卒,赠吏部尚书。生平散见《唐会要》卷二五、卷三九、卷五六及卷六七,新、旧《唐书》本传,《广卓异记》卷一三。敬休姿容温雅,襟怀旷达冲淡,能诗善文。《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其《谕善录》7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二
敬休字顺之。南阳新野人。举进士。以宏词登科。累官工部侍郎。徙吏部兼鲁王傅。再为尚书左丞。大和九年卒。赠吏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826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怜。白居易弟。德宗贞元进士,一说宪宗元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辞赋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卢坦镇剑南东川,辟为掌书记。府罢,归浔阳。历迁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撰有传奇《李娃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26 字知退,小字阿怜,排行二十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之弟。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历左拾遗、主客员外郎、膳部郎中等职。穆宗宝历元年(825)转主客郎中,赐绯,次年冬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白居易《祭郎中弟文》。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三梦记》等均为传奇名篇。《全唐诗》存诗7首。《在巴南望郡南山呈乐天》较有情致。《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行简字知退。太子太傅居易弟。贞元末进士。元和中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宝历二年卒。
韩佽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7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相之。韩朝宗孙。宪宗元和初,登进士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刑部郎中、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时诏置五管监兵,尽境赋不足充其费,佽处以俭约,遂为定制,众以为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漳浦甘棠人,字镇之。宪宗元和十三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左庶子,累迁户部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镇之,漳州漳浦(今福建漳浦)人。宪宗元和十三年(818)登进士第,累迁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左庶子,官至户部侍郎。事迹散见《登科记考》卷一八、《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一、一二,《八闽通志》卷六八。《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存实字镇之。漳浦甘棠人。元和十三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左庶子。累迁户部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
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
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
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
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
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
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
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
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
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
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
《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
《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
《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
《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
《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
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
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
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
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
《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
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
《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累历宣武节度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侍御史。敬宗宝历中入为比部员外郎。后行迹无考。事迹见李虞仲《授张胜之比部员外郎制》、《登科记考》卷一六。《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胜之。宝历中官宣武节度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侍御史。入为比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