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12,分515页显示  上一页  183  184  185  186  187  189  190  191  19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鸣鼓而攻之
鸣鹤之应
鸣条之事
目睫之论
木中之仙
穆穆之礼
莫之奈何
莫之与京
漠然置之
木边之目,田下之心
木本之谊
木梗之患
米粒之珠
靡之齿牙
靡靡之乐
《高级汉语词典》:鸣鼓而攻之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指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漢語大詞典》:鸣鹤之应(鳴鶴之應)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王弼 注:“立诚篤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 孔颖达 疏:“处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明 张居正 《〈玉林清赏诗〉序》:“迺今穴居名彦,大夫垂访,诸君感鸣鹤之应,邕邕焉,鏘鏘焉。夫亦行古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鸣条之事(鳴條之事)
指 伊尹 相 汤 伐 桀 ,与 桀 战于 鸣条 之野的史实。借指征战之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目不视 鸣条 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 周天游 校注引 胡三省 曰:“言 桀 紂 贵为天子,得罪於天,流毒於民,而 汤 武 伐之,亡国之事不接於帝之耳,帝不知为戒也。”《晋书·张载传》:“ 殷汤 无 鸣条 之事,则 伊尹 , 有莘 之匹夫也; 周武 无 牧野 之阵,则 吕牙 , 渭 滨之钓翁也。”
分類:伊尹史实
《漢語大詞典》:目睫之论(目睫之論)
比喻肤浅的见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 雄 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 吴 楚 僭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学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为丹书,独反脣於 河 汾 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蒋湘南 《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论者谓 弇州 ( 王世贞 )赞 熙甫 ( 归有光 )有‘余岂异趋,久而自伤’之语,遂以 熙甫 上 弇州 ,此则目睫之论也。”
分類:肤浅见解
《分类字锦》:木中之仙
清异录张荐明隐乐山林有古松十馀株谓人曰予人中之仙此木中之仙也
《韵府拾遗 荠韵》:穆穆之礼(穆穆之礼)
张衡东京赋肃肃之仪尽穆穆之礼殚
《高级汉语词典》:莫之奈何
对它们无可奈何
《國語辭典》:莫之与京(莫之與京)  拼音:mò zhī yǔ jīng
京,大。莫之与京指没有什么比它更大。形容极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也作「大莫与京」。
《國語辭典》:漠然置之  拼音:mò rán zhì zhī
漠然,不在意。置,放置。漠然置之指冷淡不在意,将事物放置一旁。如:「对于他人的善意批评,不该漠然置之。」
分類:不经意
《國語辭典》:木边之目,田下之心(木邊之目,田下之心)  拼音:mù biān zhī mù,tián xià zhī xīn
古人谚语。出于拆字格的字谜。即相思。《金瓶梅》第八三回:「金莲每日难挨绣帏孤枕,怎禁画阁凄凉,未免害些木边之目,田下之心。」《警世通言。卷三八。蒋淑真刎颈鸳鸯会》:「本妇便害些木边之目,田下之心。要好只除相见。」
分類:相思二字
《漢語大詞典》:木本之谊(木本之誼)
谓宗族情义。《歧路灯》第一回:“合族公议,续修家牒……祈将 灵宝公 以下四世爵秩、名讳、行次,详为缮写,即付去力南携,以便编次。并将近日桂兰乳讳,各命学名开示,庶异日不致互异。木本之谊,情切!情切!”
分類:宗族情义
《漢語大詞典》:木梗之患
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孟尝君 将西入 秦 ……客曰:‘臣之来也,过於 淄水 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返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 秦 ,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於是 孟尝君 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嚮 秦 。”
《国语辞典》:米粒之珠  拼音:mǐ lì zhī zhū
比喻弱小细微的东西。《封神演义》第五三回:「料尔等米粒之珠,吐光不大,蝇翅飞腾,去而不远。」
《分类字锦》:靡之齿牙(靡之齿牙)
癸辛杂识余负日茅檐分渔樵半席时见山翁野媪扪身得虱则置之口中若将甘心焉意甚恶之然揆之于古亦有记焉应侯谓秦王曰得宛陵流阳夏断河内临邯郸犹口中虱王莽校尉韩威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虏无异口中蚤虱陈思王著论亦曰得蚤虱者莫不靡之齿牙为身害也三人者皆当时贵人其言乃尔则野老嚼虱盖亦自有典故
分类:蚤虱
《國語辭典》:靡靡之乐(靡靡之樂)  拼音:mǐ mǐ zhī yuè
靡靡,柔弱、委靡不振。靡靡之乐指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乐。《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卷三。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也作「糜糜之音」、「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