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47  148  149  150  151  153  154  155  15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杞梓之林
杞人之忧
杞国之忧
俟河之清
岐阳之搜
其若之何
跂予望之
丘明之疾
秋毫之末
秋豪之末
秋分之音
穷途之哭
求之不得
求全之毁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漢語大詞典》:杞梓之林
比喻众多的人材。 唐 李庾 《西都赋》:“ 殷 庙羞瑚璉之器, 楚 材慙杞梓之林。”
分類:众多人材
《國語辭典》:杞人之忧(杞人之憂)  拼音:qǐ rén zhī yōu
比喻无谓的忧虑。参见「杞人忧天」条。《孽海花》第二七回:「这是贤弟关心太切,所以有些杞人之忧。」
《漢語大詞典》:杞国之忧(杞國之憂)
同“ 杞人忧天 ”。 宋 岳珂 桯史·岁星之祥:“时虏初退,师尚宿留 淮 泗 。朝议凛凛,惧其反斾。士大夫皆有 杞国 之忧。”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五:“独以役重赋烦,人民凋瘵,识者不无 杞国 之忧。”
《國語辭典》:俟河之清  拼音:sì hé zhī qīng
等待黄河水由浑浊变为清澈。比喻期待的事难以实现。《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文选。张衡。思玄赋》:「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秪怀忧。」
《漢語大詞典》:岐阳之搜(岐陽之蒐)
指 周成王 在 岐山 南面的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左传·昭公四年:“ 周武 有 孟津 之盟, 成 有 岐 阳之蒐。” 杜预 注:“ 周成王 归自 奄 ,大蒐于 岐山 之阳。” 杨伯峻 注引国语·晋语八:“昔 成王 盟诸侯于 岐 阳。”亦省作“ 岐蒐 ”。 唐 王勃 《九成宫颂词》:“驾掩 岐 蒐,礼高 秦 望。”
《分类字锦》:其若之何
左传: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分类:通用
《高级汉语词典》:跂予望之
举起脚跟远望
《漢語大詞典》:丘明之疾
相传 左丘明 失明,因以“ 丘明 之疾”指眼疾。 唐 张说 《唐中散大夫郑府君碑》:“遇 丘明 之疾,从兹挂冠。”
《國語辭典》:秋毫之末  拼音:qiū háo zhī mò
秋天鸟兽新生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漢語大詞典》:秋豪之末
见“ 秋毫之末 ”。
《國語辭典》:秋毫之末  拼音:qiū háo zhī mò
秋天鸟兽新生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分类字锦》:秋分之音
说文:钟,秋分之音,物种成也。
分类:
《國語辭典》:穷途之哭(窮途之哭)  拼音:qióng tú zhī kū
本指因车行无路而悲伤。语本《晋书。卷四九。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征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后形容因身处困窘之境而悲伤不已。唐。王勃 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國語辭典》:求之不得  拼音:qiú zhī bù dé
追求之却无法得到。语出《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用以表示想求都求不到,却意外的得到。有极愿得到的含意。《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喜得男家愿退,许了一万个利市,求之不得。」《文明小史》第五四回:「这是卑职求之不得的,宪台如肯见委,将来无论什么事,无有不竭力的。」
《國語辭典》:求全之毁(求全之毀)  拼音:qiú quán zhī huǐ
语出《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谓有意求好,却招来毁谤。《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國語辭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拼音: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bù jié
资源丰富,取用不完。《歧路灯》第七五回:「况这些物件,在贫道乃是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何足介怀。」也作「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分類:不尽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