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46  147  148  149  150  152  153  154  15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强弩之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遣狱之化
黔驴之技
栖神之域
祁奚之荐
欺人之谈
七升之布
朴斲之材
普天之下
七里之郭
七气之门
七步之才
七尺之躯
杞天之虑
《國語辭典》:强弩之末(強弩之末)  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
强弩射出的箭,到射程尽头,已经没有力道。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参见「彊弩之末」条。《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分類:强弩发出
《國語辭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依据。《战国策。赵策一》:「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唐。陈子昂 谏用刑书:「臣读汉书至此,未尝不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漢語大詞典》:遣狱之化(遣獄之化)
典出晋书·良吏传·曹摅。 曹摅 为 临淄 令,岁夕,暂放狱囚回家,剋日令还,“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后以“遣狱之化”谓良吏治政清明。 南朝 梁 江淹 《始安王拜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章》:“臣职右 南阳 ,谢蒲鞭之政;任重 临淄 ,无遣狱之化。”
《國語辭典》:黔驴之技(黔驢之技)  拼音:qián lǘ zhī jì
比喻拙劣的技能已经使完,而终至露出虚弱的本质。参见「黔驴技穷」条。宋。李曾伯代襄阃回陈总领贺转官〉:「虽长蛇之势若粗雄,而黔驴之技已尽展。」
分類:有限本领
《漢語大詞典》:栖神之域(棲神之域)
指墓地。宋史·陈尧佐传:“﹝ 尧佐 ﹞自誌其墓曰:‘寿八十二不为夭,官一品不为贱,使相纳禄不为辱,三者粗可归息於父母栖神之域矣。’”
分類:墓地
《漢語大詞典》:祁奚之荐(祁奚之薦)
春秋 晋国 大夫 祁奚 告老,将辞中军尉职事。 晋悼公 问谁可承接, 祁奚 先推荐仇人 解狐 。复问,又荐举其子 祁午 。时人因而有“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之誉。后用为善于荐贤之典。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故 解狐 蒙 祁奚 之荐,二 叔 被 周公 之害。”参阅国语·晋语七左传·襄公三年《襄公二十一年》史记·晋世家等。
《國語辭典》:欺人之谈(欺人之談)  拼音:qī rén zhī tán
欺骗人的言论。《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吾兄这句话是欺人之谈了,她既合你有师生之谊,又把这等的机密大事告诉了你,你岂有不问他个详细原由的理?」
《漢語大詞典》:七升之布
粗布,幅含五百六十缕。国语·鲁语上:“ 子服 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 韦昭 注:“八十缕为升。”按,古代朝服十五升(即二尺二寸幅内含一千二百缕),七升之布,缕数不及其半,故为粗布。
《漢語大詞典》:朴斲之材
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 仲尼 似丧家之狗, 公旦 类朴斲之材。”参阅《书·梓材》“既勤朴斲” 孔 传。
《國語辭典》:普天之下  拼音:pǔ tiān zhī xià
全天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红楼梦》第五回:「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
《分类字锦》:七里之郭
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分类:城郭
《分类字锦》:七气之门(七气之门)
黄庭内景经: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注:中岳者,鼻也,又为脐也。脐为昆崙之山,鼻为七气之门,位犹主也。
《國語辭典》:七步之才  拼音:qī bù zhī cái
有七步成诗的才华。形容人才思敏捷。参见「七步成诗」条。《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不然如何恁般来得快?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救。」
《國語辭典》:七步成诗(七步成詩)  拼音:qī bù chéng shī
三国魏文帝令其弟曹植七步中作诗,若无法完成,将处以重刑。曹植出口成章,在七步之内吟成诗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底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用以形容运思敏捷,有才气。如:「王先生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真不愧是诗词名家。」
《高级汉语词典》:七尺之躯  拼音:qī chǐ zhī qū
成年男子的身躯
《漢語大詞典》:杞天之虑(杞天之慮)
同“ 杞人忧天 ”。亦省作“ 杞虑 ”。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盖千古絶无之事,千万勿烦杞虑也。” 鲁迅 《而已集·忧“天乳”》:“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 中国 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须雇乳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