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39  140  141  142  143  145  146  147  14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大雅之堂
东门之达
东门之役
东平之树
东南之秀
东南之宝
东南之美
东观之殃
东郭之畴
东郭之迹
东海之使
东山之府
东山之志
鼎铉之府
鼎足之势
《漢語大詞典》:大雅之堂
高尚雅致的地方。例如:不登大雅之堂。
分類:高尚雅致
《漢語大詞典》:东门之达(東門之達)
谓 东门吴 丧子而能处之旷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王夷甫 悼子,悲不自胜,异 东门 之达也。”参见“ 东门吴 ”。
分類:能处旷达
《漢語大詞典》:东门吴(東門吴)
战国策·秦策三:“ 梁 人有 东门吴 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 东门吴 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事亦见列子·力命。后因以“东门吴”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二:“霑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上慙 东门吴 ,下愧 蒙 庄子 。”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而 卢思道 称 邢邵 丧子不慟,自 东门吴 已来,未之有也。”
《漢語大詞典》:东门之役(東門之役)
左传·隐公四年:“ 宋公 、 陈侯 、 蔡 人、 卫 人,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 郑 人侵 卫 牧,以报东门之役。”后因以“东门之役”指旧仇。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汪徐相仇:“﹝ 徐必进 ﹞与 汪 ( 汪雅堂 )为桑梓,初处丞固无香火情,比 汪 报东门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漢語大詞典》:东平之树(東平之樹)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东平 思王 刘宇﹞立三十三年薨”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刘劭 王象 《皇览》:“ 东平思王 冢在 无盐 ,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国之情。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余者,余悲其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丘乃敦崇传》:“游魂寃结,非无 广汉 之城;久客思归,唯有 东平 之树。”
分類:眷恋故国
《漢語大詞典》:东南之秀(東南之秀)
谓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南史·王筠传:“ 筠 曰:‘ 陆平原 东南之秀, 王文度 独步 江 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 唐 崔颢 《赠怀一上人》:“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
《漢語大詞典》:东南之宝(東南之寶)
谓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上:“ 张华 见 褚陶 ,语 陆平原 曰:‘君兄弟龙跃云津, 顾彦先 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復见 褚生 !’”
《國語辭典》:东南之美(東南之美)  拼音:dōng nán zhī měi
本指东南地方生产的美物。语出《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亦称东南人物中的佼佼者。《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
《國語辭典》:东观之殃(東觀之殃)  拼音:dōng guàn zhī yāng
孔子为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见《孔子家语。卷一。始诛》。后用以称杀身之祸。汉。桓宽《盐铁论。讼贤》:「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漢語大詞典》:东郭之畴(東郭之疇)
吕氏春秋·当务:“ 齐 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涂曰:‘姑相饮乎?’觴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后因以“东郭之畴”指勇猛之徒。畴,通“ 儔 ”。
分類:勇猛
《漢語大詞典》:东郭之迹(東郭之跡)
谓鞋破底穿,足迹印地。形容穷困潦倒。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萧功曹 颖士 、 赵员外 驊 , 开元 中同居 兴敬里 肄业,共有一靴。久而见 东郭 之跡。 赵 曰:‘可谓疲于道路矣。’”参见“ 东郭履 ”。
《國語辭典》:东郭履(東郭履)  拼音:dōng guō lǚ
东郭先生家贫困,鞋子有面无底,走在雪地上,只能用脚掌著地。典出《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卫青传》。后用此语形容人穷困潦倒。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自笑东郭履,侧惭狐白温。」唐。李商隐 崔处士诗:「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
分類:处境窘迫
《分类字锦》:东海之使(东海之使)
拾遗记:孝惠帝二年,四方咸称车书同文轨,天下太平,干戈偃息,远国殊乡,重译来贡。时有道士姓韩名稚,则韩终之𦙍也,越海而来,云是东海神君之使,闻圣德洽平区宇,故悦服而来庭。
分类:道士
《漢語大詞典》:东山之府(東山之府)
指 汉 吴王 刘濞 的府库。汉书·枚乘传:“夫 汉 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絶於道,其珍怪不如 东山 之府。”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 东山 , 吴王 之府藏也。”后以指帝王的宝库。
分類:吴王府库
《國語辭典》:东山之志(東山之志)  拼音:dōng shān zhī zhì
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以指隐居不仕的志愿。宋。陆游 贺吕知府启:「虽北阙之书,至于屡上,然东山之志,宁许遽从。」
分類:隐居念头
《國語辭典》:东山(東山)  拼音:dōng shān
1.日观峰的别名。参见「日观峰」条。
2.《诗经。豳风》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或亦指东征之士既归而述怀之诗。首章二句为:「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分类字锦》:鼎铉之府(鼎铉之府)
元绛陈升之同平章事制:赞元鼎铉之府,则邦治协宁。
分类:宰执
《國語辭典》:鼎足之势(鼎足之勢)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