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7  128  129  13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绩学之士
犄角之势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极而言之
鸡鸣之助
鸡豚之息
机要之司
屐齿之折
记问之学
纪度之数
己巳之变
几案之才
济胜之具
济世之才
季常之惧
《漢語大詞典》:绩学之士(績學之士)
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古今绩学之士,靡弗以勤致者。”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十七》:“迄今 义国 并无绩学之士来 中国 者,盖其人才亦稍衰矣。”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绩学之士,读书必有札记,以记所得著所疑。”
《国语辞典》:犄角之势(犄角之势)  拼音:jī jiǎo zhī shì
比喻两边彼此呼应,共同夹击对方。参见「掎角之势」条。《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吴兵进退两难,乃分作两寨,为犄角之势,与楚将相持。」
《国语辞典》: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拼音: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方法来对付他本人。如:「他如果再使坏心眼陷害你,你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叫他尝尝痛苦!」
《漢語大詞典》:极而言之(極而言之)
谓把话说到尽头。 明 袁宏道 《与仙人论性书》:“神者变化莫测,寂照自由之谓……极而言之,亦是心形鍊极所现之象。” 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说这个话是极而言之,把问题讲透。”
《漢語大詞典》:鸡鸣之助(雞鳴之助)
指妻室之助。典出诗·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 哀公 荒淫怠慢,故 陈 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禽兽比喻类》:“内助曰得鸡鸣之助。”
分類:妻室
《漢語大詞典》:鸡豚之息(雞豚之息)
比喻微小的收益。《韩诗外传》卷四:“駟马之家不恃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后汉书·冯衍传下:“夫伐冰之家,不利鸡豚之息;委积之臣,不操市井之利。” 李贤 注:“言食厚禄不当求小利也。礼记曰:‘畜马(千)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参见“ 鸡豚 ”。
分類:微小收益
《漢語大詞典》:鸡豚(雞豚)
(1).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明谢谠《四喜记·寻乐江村》:“鸡豚早秋敛,盆醪自酣。”
(2).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语出《礼记·大学》:“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郑玄 注:“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 寅 夙遭哀閔,室无强亲,计盐米,图婚嫁,察鸡豚,持门户。”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其讲官学士,左经右史,鲜有志温饱,察鸡豚。”
《分类字锦》:机要之司(机要之司)
通典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
分类:宰执
《漢語大詞典》:屐齿之折(屐齒之折)
晋书·谢安传:“ 玄 等既破 坚 ,有驛书至, 安 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后常以“屐齿之折”形容内心喜悦之甚。 明 宋濂 《赠别胡守中序》:“有客来叩门……予惊喜出迎,不觉屐齿之折。” 明 张居正 《答蜀抚曾确庵》:“十月十四日,闻 九丝 捷音,不觉屐齿之折。” 明 李贽 《卓吾论略》:“是夕也,吾与室人秉烛相对,真如梦寐矣。乃知妇人势逼情真,吾故矫情镇之,到此方觉屐齿之折也。”
分類:内心喜悦
《漢語大詞典》:记问之学(記問之學)
指为应付他人之问难而预为之记诵之学。谓无真知之学。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郑玄 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説,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宋 韩元吉 《一经斋铭序》:“ 西汉 去古未远,故大儒 董仲舒 之流,皆号为能通一经,而其言粹然,与经无择。后世记问之学,不逮远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 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冷眼观》第十二回:“我不过记问之学,实在不是个里手。”
《分类字锦》:纪度之数(纪度之数)
张九龄谢赐尺诗状敕赐臣等御制诗并宝足尺者纪度之数宜丽天文诗者律吕之和是生节物
分类:
《漢語大詞典》:己巳之变(己巳之變)
也称土木之变。指 明 英宗 被 瓦剌 俘于 土木堡 事件。 明 正统 十四年(公元1449年), 瓦剌 贵族 也先 率兵攻 明 。宦官 王振 挟持 英宗 统兵五十万亲征,至 大同 ,闻前方小败,即惊慌后撤,行军至 土木堡 (今 河北 怀来县 东)被敌军追及,仓猝应战,死伤过半, 英宗 被俘, 王振 也为乱军所杀。因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明史·张钦传:“ 英宗 不听大臣言,六师远驾,遂成己巳之变。”参见“土木之变”。
分類:瓦剌
《國語辭典》:土木之变(土木之變)  拼音:tǔ mù zhī biàn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西元1449),英宗信宦官王振的意见,率领大军亲征也先,于土木堡兵败被俘,兵士死伤惨重。史称「土木之变」。
分類:瓦剌
《高级汉语词典》:几案之才
处理公文的才能
《國語辭典》:济胜之具(濟勝之具)  拼音:jì shèng zhī jù
身体强健,具有登山涉水、游览胜景的条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儒林外史》第三○回:「小弟无济胜之具,就登山临水,也是勉强。」
《漢語大詞典》:济胜具(濟勝具)
指能攀越胜境、登山临水的好身体。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许掾 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 许 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钓臺 、 西臺 ,两峰并峙,高出层霄,余无济胜具,不克登其巔。”亦作“ 济胜资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引:“余鄙且怠,未必夙规於大道,益之病靡济胜资,朝夕一壶如守五石瓠,其於六合之外,犹之坐井而闚。”
《国语辞典》:济世之才(济世之才)  拼音:jì shì zhī cái
拯救社会国家使其脱离困顿的才能。《老残游记》第六回:「若真有点济世之才,竟自遁世,岂不辜负天地生才之心吗?」
《國語辭典》:季常之惧(季常之懼)  拼音:jì cháng zhī jù
借指惧内、怕老婆的毛病。参见「季常癖」条。《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杨万石,大名诸生也。生平有『季常之惧』。妻尹氏,奇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