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115  116  117  11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布衣之怒
不言之教
不意之中
恻隐之心
恻怛之心
操之在我
曹柯之盟
曹社之谋
草具之陈
草茅之臣
采石之役
沧桑之变
粲花之论
大快之事
大将之风
《国语辞典》:布衣之怒  拼音:bù yī zhī nù
布衣,平民的服饰,借指平民。「布衣之怒」指百姓为天下正义公理而发怒。《战国策。魏策四》:「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国语辞典》:不言之教  拼音:bù yán zhī jiào
不待言词训诫的教化。《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所谓不言之教,不肃而成,不待学官日训月察,立赏告讦,而士行自美矣。」
《国语辞典》:不意之中  拼音:bù yì zhī zhōng
意外的。如:「那年上阳明山,不意之中巧遇了小学的老师。」也作「无意之中」。
分类:意外
《国语辞典》:恻隐之心(恻隐之心)  拼音:cè yǐn zhī xīn
同情怜悯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非贪美丽之貌。」也作「恻怛之心」。
分类:同情怜悯
《国语辞典》:恻怛之心(恻怛之心)  拼音:cè dá zhī xīn
同情怜悯之心。前秦。苻朗《苻子》:「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也作「恻隐之心」。
《国语辞典》:操之在我  拼音:cāo zhī zài wǒ
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成败吉凶操之在我,千万不要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分类:掌握自己
《国语辞典》:曹柯之盟  拼音:cáo kē zhī méng
春秋时,齐鲁作战,鲁败,割地求和,与齐相会于柯,盟誓时,鲁将曹沬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失地而立下大功的故事。见《史记。卷八八。刺客传。曹沬传》。
《国语辞典》:曹社之谋(曹社之谋)  拼音:cáo shè zhī móu
语本《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比喻亡国的预兆。北周。庾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国语辞典》:草具之陈(草具之陈)  拼音:cǎo jù zhī chén
谦称所准备的饮食粗糙。《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谦待薄曰草具之陈。」
《国语辞典》:草茅之臣  拼音:cǎo máo zhī chén
退居乡野而不做官的人。《仪礼。士相见礼》:「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
《国语辞典》:采石之役  拼音:cǎi shí zhī yì
一场发生于南宋与金之间的著名战役。金主完颜亮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大举南侵,在安徽当涂境内的采石矶与宋军交战,被宋将虞允文击败,此役奠定了宋金并存分立的局面。
分类:著名战役
《国语辞典》:沧桑之变(沧桑之变)  拼音:cāng sāng zhī biàn
比喻世事的变化无常。参见「沧海桑田」条。清。东海松柏心道人荣誉〈续夷坚志序〉:「有金元遗山先生,具班马之才,阅沧桑之变,隐居不仕,著述自娱。」
《国语辞典》:粲花之论(粲花之论)  拼音:càn huā zhī lùn
优美绝妙的言论。五代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粲花之论》:「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国语辞典》:大快之事  拼音:dà kuài zhī shì
令人感到非常愉快的事。《红楼梦》第一回:「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
分类:愉快
《国语辞典》:大将之风(大将之风)  拼音:dà jiàng zhī fēng
具有才高服众的风范。如:「他球龄虽浅,但临场表现却颇有大将之风。」唐。文宗〈授高承恭振武麟胜等军节度使制〉:「宽宏得大将之风,质厚有端人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