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不平之气
不起之病
不平之鸣
变徵之声
变徵之音
摽梅之年
兵厨之扰
兵革之祸
宾之初筵
避人之处
汴水之战
拨乱之才
补壁之作
炳烛之明
并介之人
《国语辞典》:不平之气(不平之气)  拼音:bù píng zhī qì
因看到不公平的事物而产生的怒气。《六部成语注解。刑部》:「不平之气,见不平之事,因而生怒也。」
《国语辞典》:不起之病  拼音:bù qǐ zhī bìng
不易康复甚或导致死亡的疾病。《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及到嘉兴,蘧太守已是病得重了,看来是个不起之病。」
《国语辞典》:不平之鸣(不平之鸣)  拼音:bù píng zhī míng
对不公平事物所产生的抗议呼声。如:「对此不合理现象,总算有人发出不平之鸣。」
《国语辞典》:变徵之声(变徵之声)  拼音:biàn zhǐ zhī shēng
高而悲壮的声音。《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俺击筑,荆卿和歌,诚为变徵之声!」
《国语辞典》:变徵之音(变徵之音)  拼音:biàn zhǐ zhī yīn
高而悲壮的声音。《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卷四。虎阜名姝与榕城生逸事》:「弹未半,忽为变徵之音,凄凄切切,如泣如诉。」
分类:悲壮声音
《国语辞典》:摽梅之年  拼音:piǎo méi zhī nián
摽梅,梅子成熟后从树上掉落。「摽梅之年」指梅子落地之时,比喻女子已到适婚年龄。如:「她已过摽梅之年,终于动了成家的念头,和男友论及婚嫁。」
《国语辞典》:兵厨之扰(兵厨之扰)  拼音:bīng chú zhī rǎo
感谢主人饮食款待的客气话。《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谢扰人,曰兵厨之扰。」
《国语辞典》:兵革之祸(兵革之祸)  拼音:bīng gé zhī huò
战争的祸害。《三国演义》第四四回:「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
分类:战争祸害
《国语辞典》:宾之初筵(宾之初筵)  拼音:bīn zhī chū yán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宾之初筵,卫武公刺时也。」首章二句为:「宾之初筵,左右秩秩。」
《国语辞典》:避人之处(避人之处)  拼音:bì rén zhī chù
偏僻而不易引起人注意的地方。如:「开会前,主任特别把他拉到避人之处再作叮咛。」《红楼梦》第四七回:「心中又恨又愧,早生一计,便拉他到避人之处,笑道:『你真心和我好,还是假心和我好呢?』」《彭公案》第八五回:「苏永禄暗带单刀,来到刘顺的住宅,找一个避人之处好看动静。」
《国语辞典》:汴水之战(汴水之战)  拼音:biàn shuǐ zhī zhàn
汉中平六年(西元189),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封太尉、相国,专揽朝政,引起各诸侯的不满,在初平元年(191)群起声讨,时曹操亦举兵伐董卓,结果诸侯联军大败于荥阳汴水,损伤甚多,此役称为「汴水之战」。
《国语辞典》:拨乱之才(拨乱之才)  拼音:bō luàn zhī cái
能平治乱世,安定天下的人才。《隋唐演义》第五三回:「事到骑虎之势,家国所关,非真拨乱之才、一代伟人,总难立脚。」
《国语辞典》:补壁之作(补壁之作)  拼音:bǔ bì zhī zuò
谦称自己书画作品不佳,只能填补墙上空白之用。
《国语辞典》:炳烛之明(炳烛之明)  拼音:bǐng zhú zhī míng
微弱的光明。后比喻人老而好学。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国语辞典》:并介之人  拼音:bìng jiè zhī rén
兼善耿直的人。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