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63,分165页显示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观音义疏
观察义禅
中道义
中道第一义谛
因果各义
世间义
出世间义
申义
立义
戒之各名义
转依义别
熏习四义
义谛略集
明义
一义──第一义
观音义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天台说,灌顶记。解观音经之文句者。
观察义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人法之无我,诸法之无性,渐进而见其他之义理也。
中道义
【佛学常见辞汇】
中道的胜义,即离互相对立的二边,连中亦不要,绝诸对待的胜义。
中道第一义谛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因果各义
【佛学次第统编】
因果之义,若分叙之,有种种义,于下逐次述之。
兹明因果总义。谓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必有果,果必有因,是为因果之理。如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等是。
若举六道之果以辨因,则:
一、地狱之果 正由上品十恶业因。
二、畜生之果 正由中品十恶业因。
三、饿鬼之果 正由下品十恶业因。
四、修罗之果 正由下品十善业因。
五、人趣之果 正由中品十善业因。
六、天趣之果 正由上品十善业因。
若举因以辨六道之果,则:
一、极恶 为地狱之因。
二、诸恶中愚痴偏重者 为畜生之因。
三、诸恶稍轻悭贪偏重者 为饿鬼之因。
四、诸善不纯瞋恚偏重者 修罗之因。
五、诸善中平贪爱偏重者 人趣之因。
六、善因纯熟未脱愚痴者 天趣之因。
世间义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间之相,推世间之理,得其总义,作世间观,未易悉举,略述梗概。
出世间义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而略说世间义。兹言出世,亦略明出世间义。兹之所言出世间义,亦就前世间观相,相对所转之出世间观相耳。
申义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法明,乃有建立之主义。申明其义,是为申义。
立义
【佛学次第统编】
观一切法究竟之义,是为立义。
戒之各名义
【佛学次第统编】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
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动身口意之作用,谓之无作。又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而自顺律仪之功能,故谓之律仪。
由戒义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体、戒相(又曰律相)、戒品。
戒体 防非止恶之功能名曰戒体。
戒相 又曰律相,现戒行三业之相,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名曰戒相。又曰律相者,谓戒律之法相也。
戒品 戒之品类也,即五戒十善戒等,名曰戒品。
由戒行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德、戒力、戒善、戒忍、律忏。
戒德 戒律之功德,名曰戒德。
戒力 持戒之功力,名曰戒力。如持五戒,则能生于人间。持十善戒,则能生于天上。
戒善 持戒之善根,名曰戒善。如前生持五戒,今生生人间。前生持十善戒,今生生天上是也。
戒忍 观色阴不犯禁制,所得之戒忍,名曰戒忍。
律忏 戒律之忏悔法,名曰律忏。
由坏戒行上说,名有戒垢。
戒垢 女人为垢戒法之原因,故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
由非戒行上说,名有戒取、戒取见。
戒取 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非戒谓戒,但是取著,名曰戒取。
戒取见 戒取所生之见惑,名曰戒取见。
由戒学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学、戒门、律行、律法、律乘、律藏(或曰戒藏、戒律藏)。
戒学 戒律之修学,名曰戒学。
戒门 戒律之法门,名曰戒门。
律行 戒律之行,名曰律行。
律法 戒律之法,名曰律法。
律乘 戒律之教法,名曰律乘。
律藏 又曰戒藏,戒律藏。三藏之一,明戒之经典,名曰律藏。或戒藏、戒律藏。
由赞戒功德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珠、戒香、戒海。
戒珠 戒律洁白而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故曰戒珠。
戒香 言戒德薰于四方,譬如香也,故曰戒香。
戒海 言戒律之清净如海,故曰戒海。
转依义别
【佛学次第统编】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一、能转道 此复有二:
一、能伏道 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
二、能断道 谓能永断二障随眠。
二、所转依 此复有二:
一、持种依 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
二、迷悟依 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
三、所转舍 此复有二:
一、所断舍 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
二、所弃舍 谓馀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
四、所转得 此复有二:
一、所显得 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二、所生得 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熏习四义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起不断绝。云何为四?
一者、净法 名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 名为无明。
三者、妄心 名为业识。
四者、妄境界 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义谛略集
【佛学次第统编】
「一理」法华经玄义云一理:一理者,诸法之本体也。理性容摄,其大无外。诸法虽殊,理元是一。理虽是一,而能统贯诸法。诸法虽殊,莫不本乎一理。事理融通,法法无碍,是则世间出世间法,皆不外乎此也。
「第一义」大集经云第一义: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其体甚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是也。」
「一实谛」涅槃经云一实谛: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若圣若凡,性本不二,故名一实谛也。
「一实相印」法华玄义云一实相印:一实相印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经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是也。」
「一实境界」占察善恶业报经云一实境界:一实境界者,即一实相之理也。不变不异,无灭无生,自性清净,离虚妄相,犹如虚空,平等普遍,诸佛众生,无二无别也。
「一法界」起信论云一法界:即一真如之理,体性虚融,平等不二也。
「一真法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一真法界: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一藏」华严经疏云一藏:藏即含藏之义,谓法界之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德不备,无法不摄,一一该罗,重重无尽,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无不含藏,故名一藏。
「一致」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一致:一致者,谓佛乘宗极之趣惟一也。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有三乘之说,终归显实,但名佛乘一致之理。钞云:「混万化即真,会精粗一致是也。」
「一源」一源者甚深法界之体也。此体不变不迁,非真非妄,因随缘故,有真有妄。若随法性净缘,则能出生诸佛之法。若随无明染缘,则能出生众生之法。染净之缘虽别,法界之体无殊。譬如流水,流虽清浊有异,所出之源是一也。
「一体」法界观云一体:一体者,常住真心之体也。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颂云:「情与无情共一体是也。」
「一如」首楞严三昧经云一如: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
「一因」涅槃经云一因者:谓圣凡平等之理体也。盖此理体,诸佛众生,皆性本具,初无增减,然诸佛悟之而成妙果,众生迷之而流转诸趣。若全此一因,而修圆顿之行,则能超出三乘所修之因,而證一乘之果也。
明义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住心」十住心者,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于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于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
一、异生羝羊心 异生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淫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梦死,非道恶人,无信无德者。
二、愚童持斋心 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斋者,持八关斋也。恶者非始终为恶,为内薰与外缘所诱,亦修五戒十戒等善,作忠孝仁义礼智等德者是也。
三、婴童无畏心 婴童为母所抱则安,愿生于天,得神佛拥护则满足,如云外道生天,暂得苏息,乃修四禅六行之生天教也。
以上为世间三个之住心,摄于胎藏界曼荼罗第三大院外金刚部之众。以下为出世间:
四、唯蕴无我心 入佛之法门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厌苦,愿寂灭涅槃者,观四谛之理,执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得唯我空者,即声闻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实是也。
五、拔业因种心 较前者更进,处于无佛世界,修无言等业,见飞花落叶,观十二因缘之法者,即烦恼所作之因虽拔,而其习气未薰在者,如缘觉乘是也。
以上二乘小乘教之类,摄于胎曼释迦院之眷属。
六、他缘大乘心 他缘与无缘同,住于自他怨亲平等之观,悟真如平等,度众生界,使归入佛界也。正与法相宗所教相当,弥勒菩萨之内證法门也。
七、觉心不生心 从前心之赖耶缘起,进一步入于心境俱空之證,觉悟心性之不生不灭。说三论宗,所谓八不中道,起信论所说当之,此文殊菩萨之内證也。
以上二心为三乘教。
八、一道无为心 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性心,法华所说。以心即境,无为无相为极意,大日经谓为如实知自心,配于天台宗,观音菩萨之内證也。
九、极无自性心 有浅深之二释。浅释者,华严法界诸相,即真如实相,真如无自性,随变不守自性,染净真妄交辙,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也。深释者,是由毗卢遮那之教觉而无自性。华严之法门当之,以为普贤菩萨之内證。
以上九心,是为显教之摄也。
十、秘密庄严心 秘密者,金胎两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无尽法门也。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其法门之德,谓之庄严,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
此十住心有横竖二者:横十住心者,于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论。横十住心,为胎藏界之十住心。竖十住心,为金刚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处,谓为不二之十住心。
一义──第一义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是也。(无声字者,谓离语言、文字之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