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63,分165页显示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5  96  97  9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胜宗十句义论
胜义
胜义空
胜义法
胜义根
胜义僧
胜义谛
胜义空经
胜义无性
胜义世俗谛
胜义菩提心
胜义胜义谛
胜论十句义章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胜宗十句义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胜者慧月造。玄奘译。胜宗立十句而尽一切法,此论明其十句之义。
胜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义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胜义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所说十八空之一。胜义为涅槃。胜义空者,言涅槃之空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胜义就是涅槃,胜义空就是涅槃微妙的空性,为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第一义之理,假立名言,悉同真性,本来空寂,故名胜义空。
胜义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涅槃。
【三藏法数】
胜义法即涅槃也。谓涅槃之法,其义最胜,故名胜义法。(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胜义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扶尘根而有胜义根。乃眼耳鼻舌身五根之实体也。依之而有发识取境之作用。为四大种所成,清净如珠宝云:俱舍论一曰:「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如其次第,应知即是眼等五根。如世尊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所成净色为性。如此广说。」(参见:扶尘根)
【三藏法数】
胜义根者,谓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是也。
胜义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之第一。(参见:僧)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僧之一。
【三藏法数】
谓诸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是名胜义僧。
【三藏法数】
谓解慧有馀,辩才无碍,随机演教,接物利生,是名胜义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胜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二谛之一。对于世俗谛而谓之胜义谛。即真谛也。(参见:二谛)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二谛之一,即真谛。
胜义空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说诸法无实生实灭,且说十二因缘生十二因缘识。是可摄于大乘部者。
胜义无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性之第三。(参见:三无性)
【三藏法数】
谓前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远离遍计妄执之性,故名胜义无性。
胜义世俗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谛中四种世俗之第四。(参见:谛)
胜义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三种菩提心之第二。(参见:菩提心)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胜义胜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谛中四种胜义谛之第四。(参见:谛)
胜论十句义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慧恩述。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说般若之一百八名及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他Artha,又作阿陀,译曰义。道理,意味也。华玄略述一本曰:「义者所以也。」净影维摩义记四曰:「义别有三:一对相显实,所以名义。二对体用显义用名义。三对恶论善义利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