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依义不依语
法苑义林章
法华玄义
法华义疏
法华玄义释签
法义
阿字一百义
阿字七义
所薰四义
宗义
音义
玄应音义
慧苑音义
慧琳音义
佛类词典(续上)
依名释义依义不依语
法苑义林章
法华玄义
法华义疏
法华玄义释签
法义
阿字一百义
阿字七义
所薰四义
宗义
音义
玄应音义
慧苑音义
慧琳音义
依名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名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名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依义不依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
【三藏法数】
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术语)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四依之一。(参见:四依)
【三藏法数】
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四依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名数)有四种: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法苑义林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法苑义林章。法相宗慈恩撰,说大乘门之法相名数。七卷。因之而有七卷章之别号(日本续藏经作十四卷)。关于本书之著述如下: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卷四卷七卷八,唐慧沼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四卷,唐智周撰。
(书名)具名大乘法苑义林章。法相宗慈恩撰,说大乘门之法相名数。七卷。因之而有七卷章之别号(日本续藏经作十四卷)。关于本书之著述如下: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卷四卷七卷八,唐慧沼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四卷,唐智周撰。
法华玄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妙法莲华经玄义之略名。
(书名)妙法莲华经玄义之略名。
法华义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妙法莲华经义疏,十二卷。隋嘉祥寺胡吉藏撰。
(书名)具名妙法莲华经义疏,十二卷。隋嘉祥寺胡吉藏撰。
法华玄义释签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唐湛然著,法华玄义之释义也。释签者,笺注疑义而释之之意。
(书名)二十卷,唐湛然著,法华玄义之释义也。释签者,笺注疑义而释之之意。
法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者教法,能诠之教文也,义者所诠之义理也。法华经序品曰:「演大法义。」佛说譬喻经曰:「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嘉祥法华经疏二曰:「教法但称为法,教所表理即称为义。」
【三藏法数】
法即可轨可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十界同遵,无不轨则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术语)法者教法,能诠之教文也,义者所诠之义理也。法华经序品曰:「演大法义。」佛说譬喻经曰:「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嘉祥法华经疏二曰:「教法但称为法,教所表理即称为义。」
【三藏法数】
法即可轨可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十界同遵,无不轨则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阿字一百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一切法无来。二、一切法无去。三、一切无行云云。举无住,无本性,根本以下一百。
(名数)一、一切法无来。二、一切法无去。三、一切无行云云。举无住,无本性,根本以下一百。
阿字七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菩提心,二法门之义,三无二之义,四法界之义,五法性之义,六自在之义,七法身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心、法门、无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
(名数)一菩提心,二法门之义,三无二之义,四法界之义,五法性之义,六自在之义,七法身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心、法门、无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
所薰四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由七转识薰习种子之第八识,具备四义也:一、坚住性,无前后始终忧喜变动,一类而相续不断也。二、无记性,具中容性质,为无覆无记性,对善与染污皆不相违背。若有强胜之善,或有染污之性质,则互相违背,不能宽容也。三、可重性,有不依他生起之自在之势力,与他融合之性质者。四、与能薰和合性,与能薰之识体同时同处和合一致也。故他身相望,异时相望,不可论能薰所薰。
(名数)由七转识薰习种子之第八识,具备四义也:一、坚住性,无前后始终忧喜变动,一类而相续不断也。二、无记性,具中容性质,为无覆无记性,对善与染污皆不相违背。若有强胜之善,或有染污之性质,则互相违背,不能宽容也。三、可重性,有不依他生起之自在之势力,与他融合之性质者。四、与能薰和合性,与能薰之识体同时同处和合一致也。故他身相望,异时相望,不可论能薰所薰。
宗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宗之义理,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也。婆沙论百二十七曰:「许则便违对法宗义。」顺正理论一曰:「由经有别,宗义不同。」
(术语)一宗之义理,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也。婆沙论百二十七曰:「许则便违对法宗义。」顺正理论一曰:「由经有别,宗义不同。」
音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训文字之音而注其义也。
(术语)训文字之音而注其义也。
玄应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即玄应所撰二十五卷之一切经音义。(参见:一切经音义)
(书名)即玄应所撰二十五卷之一切经音义。(参见:一切经音义)
慧苑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唐慧苑撰。
【佛学大辞典】
(书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静法寺慧苑撰。故世称慧苑音义。慧琳音义中采取之,又别行焉。
(书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唐慧苑撰。
【佛学大辞典】
(书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静法寺慧苑撰。故世称慧苑音义。慧琳音义中采取之,又别行焉。
慧琳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即慧琳所撰一百卷之一切经音义。(参见:一切经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本名一切经音义。西明寺慧琳法师撰,故称为慧琳音义。一百卷。宋高僧传五曰:「慧琳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间,一皆宗仰。」黎养正序曰:「琳书既兼揽玄应、慧苑、窥基、云公四家音训,复亲承不空三藏指定梵文音义,上通秦汉,近挹隋唐,乃至西土方言,人文地理,亦皆不遗不溢,囊括群有。理事无碍,信乎无美而弗备也。」馀(参见:一切经音义)
(书名)即慧琳所撰一百卷之一切经音义。(参见:一切经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本名一切经音义。西明寺慧琳法师撰,故称为慧琳音义。一百卷。宋高僧传五曰:「慧琳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间,一皆宗仰。」黎养正序曰:「琳书既兼揽玄应、慧苑、窥基、云公四家音训,复亲承不空三藏指定梵文音义,上通秦汉,近挹隋唐,乃至西土方言,人文地理,亦皆不遗不溢,囊括群有。理事无碍,信乎无美而弗备也。」馀(参见:一切经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