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字相字义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解真言分字相字义二段,以初释字相后解字义为法。字相之释,通于显教,字义之释,为密教特有之深义,例如释阿字为无,非,不,是字相也,又如释诃字是因缘之义,是字相也,如释阿为本不生之义,诃为因不可得之义,是字义也。而不可得即阿字本不生之义。故无论如何之字,入之于阿字门,释为「何何不可得。」则为字义释。此字义释,契当于三论之无方释,天台之观心释也。字母释曰:「世人但知彼字相,虽日用而未曾解其义。如来说彼实义,若随字相而用之,则世间之文字也。若解实义,则出世陀罗尼文字也。」【又】密教言之。不知阿字,伊字等文字之义理,字与义各别,谓之字相,字与义相应,谓之字义。即就字言之,如字乃作业之意,为字义,谛观字为作业不可得,到达宇宙之真义,谓之字义。吽字义曰:「一切世间知如是字相,未曾解字义,是故为生死之人。如来知如实实义,所以号大觉。」此有四重之义:一重,字相者字之形状,字义者字之意味。此为有文无义,有文有义,即知字之形知字为作业也。二重,固执字为作业,乃字相,诠为作业可得,乃字义。三重,字虽诠为作业不可得,然有能诠之体与所诠之理,是为字相,观能诠所诠一致不二,乃为字义。四重,能所虽一致,然有相分齐者,为字相,字义者万法历然,声字即显实相之实义,指法尔无作之境界。
字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疏四曰:「真言中有字义,有句义。」
安乐行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
因缘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三论四释项。
名别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之目。借别教之法门而明通教之义也。如于菩萨位之十地,分配见思二惑之断惑,或分配二乘之果,总之名为别教,而义为通教也。止观六曰:「别名名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中略)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从华天一乘家之宗义言之,刚法相三论之宗义为天台通教之分际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别教所属之五十二,故自台家见之,则总为名别义通也。
名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佛学次第统编】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名曰戒坛,为授受戒之道场,亦曰戒场。
戒师 又谓之戒和尚,即授戒师也。
律师 善解戒律者,称曰律师。
戒牒 受戒之證书,名曰戒牒。
戒腊 受戒之年数,谓之戒腊。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
斋月 年三斋月,一月、五月、九月。
斋日 月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或二十八、二十九)。
名义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翻译名义集之略称。
各据一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各据一门而立义也。俱舍光记一之馀曰:「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决定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决定义经,一卷,宋法贤译。说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三十七品等之诸法。
行愿胜义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第一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馀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序三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释家科分序为三种。法华文句一上曰:「序者训庠序,谓阶位宾主回答悉庠序也。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由,由序也。回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序有三训,随义以释。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如世墙序在堂奥之外,即喻序文冠一钞之表,此端序义也。二序即训叙,谓撰述始终,十门例括。三行条流,使一部文义历然不混,此即次序义也。三训绪者,如缲茧得绪则馀丝可理,学者观序则诸编可求,此谓由序义也。」
序四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义疏一曰:「序者渐也,假时托处,动地雨花,为正说由渐,故名为序也。又序者次也,初明缘起后辩正经,盖是义之次第也。又序者谓祥序也,经首列事,祥序可观之也。又序者舒也,欲显事我舒广故云序也。」
见道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