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87,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义钱
义妻
义酒
义颈
义和团
义管
义赋
义儿军
义识
药义
贞义女
拜义
荷义
畜义
胆义
《漢語大詞典》:义钱(義錢)
赎罪金。后汉书·虞诩传:“是时长吏、二千石听百姓讁罚者输赎,号为义钱。” 清 方以智 通雅·事制:“义钱、金选,罪赎也。 虞詡 上疏乞除义钱。义钱者,长吏听百姓讁罚者输赎者也,即今之赎罪金。”
分類:赎罪
《漢語大詞典》:义妻(義妻)
旧称节义之妇。 唐 王勃 《采莲赋》:“南 鄢 义妻,东 吴 信妇,结褵整佩,承筐奉帚。”
分類:旧称节义
《漢語大詞典》:义酒(義酒)
混合酒。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参见“ 义樽 ”。
分類:混合
《漢語大詞典》:义樽(義樽)
犹义酒。混合酒。 宋 苏轼 《书雪堂义墨》:“予昔在 黄州 ,邻近四五郡皆送酒,予合置一器中,谓之 雪堂 义樽。”参见“ 义酒 ”。
分類:混合
《分类字锦》:义颈(义颈)
魏志武帝纪注世语曰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义颈而前初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
分类:
《國語辭典》:义和团(義和團)  拼音:yì hé tuán
清朝中叶后的秘密会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分散性的,在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有大刀会、义和拳、红灯照、梅花拳、金钟罩、铁布衫,长期蔓衍于山东、直隶一带,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迷信方法秘密聚众,教授信众修炼一种据称可以令人刀枪不入的拳法,称为「义和拳」。后来转而支持清朝极力排外,改喊「扶清灭洋」。因清廷守旧派袒护,藉以驱除外人,到处焚杀教士、教民,劫掠教堂,横行京、津间,导致八国联军之祸。
《國語辭典》:义和拳(義和拳)  拼音:yì hé quán
清廷中叶后的秘密组织。义和拳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乡团,本来是乡民为抵禦外来侵略而习拳,后来逐渐演变为抵禦洋枪洋炮,诈言可以刀枪不入,原称为「义和拳」。后改称为「义和团」。参见「义和团」条。
《分类字锦》:义管(义管)
文献通考义管笙二管十七簧宋朝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
分类:笙竽
《漢語大詞典》:义赋(義賦)
东汉 时少数民族所纳的一种贡赋。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
《漢語大詞典》:义儿军(義兒軍)
唐 末 晋王 李克用 选择勇士 李嗣昭 (本姓 韩 )、 李嗣本 (本姓 张 )、 李存信 (本姓 张 )、 李存孝 (本姓 安 )等为养子,任为将校,组成部队号“义儿军”。新五代史·义儿传序:“ 唐 自号 沙陀 ,起 代 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虣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
《分类字锦》:义识(义识)
北史崔辩传长子景俊孝文赐名为逸子巨伦字孝宗初巨伦有姊明慧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族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嫁之巨伦姑赵国李叔𦙍之妻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令此女屈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识
分类:
《骈字类编》:药义(药义)
大宝积经时四部众国王大臣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及诸长者天龙药义人非人等以无量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种供具奉献如来中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若丸药得成就者以药含口 令自身如大药义变现形相能行大地此名丸药成就若圣药得成就者所有一切物以药点之皆成黄金亦能成就金刚之体此名圣药成就而圣药之力亦能得长寿神通天身除一切病苦变种种身相如摩里支菩萨神通无异所不空胃索真言经若乞龙女为大施主给事侍者任 役使共诣一切天宫龙宫药义宫罗刹宫乾闼媻宫阿修罗宫紧那罗宫尽皆游往常无障碍
《漢語大詞典》:贞义女(貞義女)
春秋 时, 楚 伍子胥 奔 吴 至 溧阳 ,乞食于女子。女子食之而叹曰:“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义,妾不忍也。遂投江而亡。”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后人遂以“贞义女”称之。 唐 李白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诗:“闻有 贞义女 ,振穷 溧水 湾。” 清 钱谦益 《溧阳彭翁七十序》:“既而过投金之渚,感 贞义女 之故事,以谓此邦之人,风流激厉,意必有倜儻感概,伏其身而不出者。”
《國語辭典》:拜义(拜義)  拼音:bài yì
结拜异姓兄弟或姊妹。《水浒传》第六三回:「关胜听罢大喜,与宣赞说道:『这个兄弟姓郝,双名思文,是我拜义弟兄。』」《元曲选。冻苏秦。楔子》:「他拜义了个哥哥,姓张名仪。」
分類:拜认
《分类字锦》:荷义(荷义)
顾凯之凤赋荷义蹑正鸡峙鸿前比翼交辉五色备宣
分类:
《漢語大詞典》:畜义(畜義)
谓心存道义。国语·周语中:“畜义丰功谓之仁。”尸子卷上:“﹝圣人﹞畜义而不主义……义则人尊之。”
分類:道义
《漢語大詞典》:胆义(膽義)
有胆识而明义理。《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姜伯约 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