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大义城
大满愿义
尸罗四义
五大字义
五重玄义
五义平等
五义分通
不了义经
不动义
互相释义
六句义
文殊说名义经
止观义例
中道第一义
佛类词典(续上)
大义王大义城
大满愿义
尸罗四义
五大字义
五重玄义
五义平等
五义分通
不了义经
不动义
互相释义
六句义
文殊说名义经
止观义例
中道第一义
大义王
【佛学大辞典】
(譬喻)唐沙门慧海曰: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祇是学语人也。
(譬喻)唐沙门慧海曰: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祇是学语人也。
大义城
【佛学大辞典】
(譬喻)唐沙门慧海曰:身为大义城。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
(譬喻)唐沙门慧海曰:身为大义城。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
大满愿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南方金刚幢菩萨之义趣也。出生义曰:「由一切如来大满愿义而生金刚幢。」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南方金刚幢菩萨之义趣也。出生义曰:「由一切如来大满愿义而生金刚幢。」
尸罗四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清凉、安隐、安静、寂灭四义也。心离热恼,为他世之乐因,以能建立止观,得涅槃之乐因也。
(名数)清凉、安隐、安静、寂灭四义也。心离热恼,为他世之乐因,以能建立止观,得涅槃之乐因也。
五大字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二入真言品偈曰:「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道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此五句如其次第说五大之深义者也。其先本不生为字,地大之义,本不生不可得之意。吾心非青黄赤白方圆长短过去现在未来等,推求之此心既不可得,是诸法本不生之义也,二、出过语言道为字,水大之义,一切诸法言说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诸法既为本有,则不可言生,亦不可言灭,不可言一,亦不可言异,乃至不可言断,亦不可言常,离八违戏论,绝四句百非之言论,是为诸法言说不可得之实义,其出离戏论之言说者,水能洗濯物之德也。三、远离于因缘为字,火大之义,一切诸法尘垢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诸法之体性为六大,其体本为妙净,何有尘垢,但其不净者,迷情耳。是为诸法尘垢不可得之实义。其能焚烧尘垢者,火大之德也。四、诸道得解脱为字。风大之义,一切诸法因业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诸法既为不生,则诸法为本来实有,无今始生者,故无因业。是为诸法因业不可得之实义,风大能破坏物之德也。五、知空等虚空为字,空大之义,而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亦以诸法本来不生不灭,故其为空与虚空等。是不存一物,空大之德也。然明五字之观,有遮情表德之二义。如上所解,观其所不可得者。为其遮情。是方便也。若由表德之实义,则于此不可得之心,圆明而无一点之尘翳,又观诸法万德,圆融具足也。馀准之而可知。秘藏记末曰:「于五字观观不可得,其意如何?是遗迷之义,非至极义,观圆明是至极义。」十缘生观亦然。
(术语)大日经二入真言品偈曰:「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道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此五句如其次第说五大之深义者也。其先本不生为字,地大之义,本不生不可得之意。吾心非青黄赤白方圆长短过去现在未来等,推求之此心既不可得,是诸法本不生之义也,二、出过语言道为字,水大之义,一切诸法言说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诸法既为本有,则不可言生,亦不可言灭,不可言一,亦不可言异,乃至不可言断,亦不可言常,离八违戏论,绝四句百非之言论,是为诸法言说不可得之实义,其出离戏论之言说者,水能洗濯物之德也。三、远离于因缘为字,火大之义,一切诸法尘垢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诸法之体性为六大,其体本为妙净,何有尘垢,但其不净者,迷情耳。是为诸法尘垢不可得之实义。其能焚烧尘垢者,火大之德也。四、诸道得解脱为字。风大之义,一切诸法因业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诸法既为不生,则诸法为本来实有,无今始生者,故无因业。是为诸法因业不可得之实义,风大能破坏物之德也。五、知空等虚空为字,空大之义,而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亦以诸法本来不生不灭,故其为空与虚空等。是不存一物,空大之德也。然明五字之观,有遮情表德之二义。如上所解,观其所不可得者。为其遮情。是方便也。若由表德之实义,则于此不可得之心,圆明而无一点之尘翳,又观诸法万德,圆融具足也。馀准之而可知。秘藏记末曰:「于五字观观不可得,其意如何?是遗迷之义,非至极义,观圆明是至极义。」十缘生观亦然。
五重玄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重玄谈。天台智者凡释诸经立五重之玄义。(参见:玄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释名,无名,则不能显法。故应先释经题。第二辨体,名者呼体故,名之次宜辨体,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中枢也。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宗旨也。会体必由修行。故体之次宜明宗。第四论用,会体而自行已圆,则应自体起用,利益众生。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第五判教,利益已多,则所说之教义无尽,故用之次宜判教义之大小权实。已上五重。就法华经释之。则与咸之法华撮要曰:「此经乃以法譬为名,实相为体,一乘因果为宗,断疑生信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
(术语)又曰五重玄谈。天台智者凡释诸经立五重之玄义。(参见:玄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释名,无名,则不能显法。故应先释经题。第二辨体,名者呼体故,名之次宜辨体,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中枢也。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宗旨也。会体必由修行。故体之次宜明宗。第四论用,会体而自行已圆,则应自体起用,利益众生。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第五判教,利益已多,则所说之教义无尽,故用之次宜判教义之大小权实。已上五重。就法华经释之。则与咸之法华撮要曰:「此经乃以法譬为名,实相为体,一乘因果为宗,断疑生信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
五义平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王与心所相对,有彼此平等之义五种,故名相应法。(参见:相应法)
(术语)心王与心所相对,有彼此平等之义五种,故名相应法。(参见:相应法)
五义分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虽为小乘,然与其馀之萨婆多律等异,有一分通于大乘者。求其义于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大乘,谓之五义分通: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三明十三僧残之无根谤戒,其中有阿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在静处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我今当以如何之方便,求牢固之法?今欲以我力供养于僧,为僧作力役。是厌无常生灭之三乘身,求菩萨之法,回心于大乘,修利他之行也。二、施生成佛道,四分僧戒本有回向文,其语曰:「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皆共成佛,岂是小乘?三、相召为佛子,四分律一有序,序中有「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语。盖梵网经所说大乘戒中虽呼僧众为佛子,而小乘戒中常称为比丘。然则今以佛子之称呼召,其意在于大乘之佛道可知也。四、舍财用非重,此于忏悔舍堕罪时,先向僧众舍出其所犯之财体(即如赃物者),而后行忏悔之法,僧众一旦没收其财物,忏悔后竣后,更以之还于本人也。然于本宗虽不还之于本人,而于僧中用之,亦惟结突吉罗之轻罪,不成偷盗之重罪。是因为忏悔之人,既诚心舍出,则彼之财物,非彼之所有也。是为以意业为主之大乘义。五、尘境非根境,谓色声等之尘境为眼识等之所识知,而非眼根等之所晓了也。四分律十一释小妄语戒中,有曰:「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舌身识能触,意识能知。」此于小乘有部之宗义有根见识见之争,以根见为正义,今云眼识能见等者。为识见之义,即大乘之意也。以上来五义为分通大乘之證。出于业疏三下,济缘记三下,资持记上三之一。
(名数)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虽为小乘,然与其馀之萨婆多律等异,有一分通于大乘者。求其义于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大乘,谓之五义分通: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三明十三僧残之无根谤戒,其中有阿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在静处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我今当以如何之方便,求牢固之法?今欲以我力供养于僧,为僧作力役。是厌无常生灭之三乘身,求菩萨之法,回心于大乘,修利他之行也。二、施生成佛道,四分僧戒本有回向文,其语曰:「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皆共成佛,岂是小乘?三、相召为佛子,四分律一有序,序中有「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语。盖梵网经所说大乘戒中虽呼僧众为佛子,而小乘戒中常称为比丘。然则今以佛子之称呼召,其意在于大乘之佛道可知也。四、舍财用非重,此于忏悔舍堕罪时,先向僧众舍出其所犯之财体(即如赃物者),而后行忏悔之法,僧众一旦没收其财物,忏悔后竣后,更以之还于本人也。然于本宗虽不还之于本人,而于僧中用之,亦惟结突吉罗之轻罪,不成偷盗之重罪。是因为忏悔之人,既诚心舍出,则彼之财物,非彼之所有也。是为以意业为主之大乘义。五、尘境非根境,谓色声等之尘境为眼识等之所识知,而非眼根等之所晓了也。四分律十一释小妄语戒中,有曰:「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舌身识能触,意识能知。」此于小乘有部之宗义有根见识见之争,以根见为正义,今云眼识能见等者。为识见之义,即大乘之意也。以上来五义为分通大乘之證。出于业疏三下,济缘记三下,资持记上三之一。
不了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小乘及权大乘之诸经是也。涅槃经六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中略)不了义经是声闻乘。」
(经名)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小乘及权大乘之诸经是也。涅槃经六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中略)不了义经是声闻乘。」
不动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性虚空十义之一。真如之体性,常住而不变不动也。
【三藏法数】
不动者,谓真如性体,圆常凝静,不迁不变也。
(术语)性虚空十义之一。真如之体性,常住而不变不动也。
【三藏法数】
不动者,谓真如性体,圆常凝静,不迁不变也。
互相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
六句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胜论本师所立,至末师而为十句义。(参见:胜论宗)
(名数)胜论本师所立,至末师而为十句义。(参见:胜论宗)
文殊说名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之略名。
止观义例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湛然述。分七科而释圆顿止观。从义为之纂要,处元为之随释。
(书名)二卷,唐湛然述。分七科而释圆顿止观。从义为之纂要,处元为之随释。
中道第一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无过于中道,故曰第一义。
(术语)诸法无过于中道,故曰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