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87,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义博
贼义
五义
显义
义法
学义
创义
抗义
破义
驰义
宏义
义怀
嗜义
广义
空义
《韵府拾遗 药韵》:义博(义博)
北齐书杜弼传世宗曰凡欲持论宜有定指那得广包众理欲以多端自固弼曰大王威德事兼众美义博故言博非义外施言
《漢語大詞典》:贼义(賊義)
毁弃道义。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三国 魏 曹植 《籍田说》:“富而慢,贵而骄,残仁贼义,甘财悦色,亦君子之蝎乎?” 明 何心隐 《原学原讲》:“且 杨 之所不为天下利者,非故不为以贼义也,亦非故贼义以无君於天下而不为天下利也。”
分類:毁弃道义
《漢語大詞典》:五义(五義)
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国语·周语中:“五声昭德,五义纪宜。” 韦昭 注:“五义,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参见“ 五常 ”。
分類:母慈
《國語辭典》:五常  拼音:wǔ cháng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书经。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唐。孔颖达。正义:「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2.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周书。卷四。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3.仁、义、礼、智、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关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也作「五伦」。
5.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漢語大詞典》:显义(顯義)
(1).发扬正义。 汉 扬雄 《长杨赋》:“今朝廷纯仁,遵道显义,并包书林。”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论:“及其发举大谋,在仓卒扰攘之中,使信先成於敌人,赦 岑彭 以显义,若此足以见其度矣。”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君子乐奋节以显义,烈士甘危躯以成仁。”
(2).谓显著而重要的事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佃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分類:发扬显著
《漢語大詞典》:义法(義法)
(1).旧指合乎某种道义标准的法律。荀子·王霸:“所以为布陈於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若先王( 燕昭王 )之报怨雪丑,夷万乘之 齐 ,收八百年之积,及其弃羣臣之日,餘令詔后嗣之义法。执政任事,循法令,顺庶孽,施及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2).义理法则。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孔子 ﹞论史记旧闻,兴于 鲁 而次春秋,上记 隐 ,下至 哀 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浹。”
(3). 桐城 派古文家亦以称著文应遵循的准则。 清 方苞 《书〈货殖传〉后》:“春秋制义法,自 太史公 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其墨守 桐城 文派者,亦囿於义法,未能神明变化。”
《漢語大詞典》:学义(學義)
犹学问,学识。后汉书·儒林传·洼丹:“ 丹 学义研深,家宗之,称为大儒。”宋书·向柳传:“ 植 弟 柳 ,字 玄季 ,有学义才能,立身方雅。”世说新语·文学“于时 竺法深 、 孙兴公 悉共听” 刘孝标 注引 庾法畅 《人物论》:“ 法深 学义渊博,名声蚤著。”
分類:学问学识
《漢語大詞典》:创义(創義)
立意;倡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惟 阮氏 《七録》始末,备载弘明集中。余覩其分门创义,损益前规,综核之功,勤且力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一家完聚:“ 杭 人 郭宗臣 、 朱胆生 、 尚御公 者创义醵金,以赎难民。”
分類:立意倡议
《漢語大詞典》:抗义(抗義)
(1).举义。晋书·王敦传:“ 刁协 、 刘隗 立朝不允, 敦 抗义致讨。”
(2).见“ 抗议 ”。
分類:举义
《國語辭典》:抗议(抗議)  拼音:kàng yì
1.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2.持论正直。《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偪。」
《漢語大詞典》:破义(破義)
(1).败坏正义。逸周书·武称:“淫巧破时,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淮南子·泰族训》:“ 孔子 曰:‘小辨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小辨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
(2).剖析理义。 宋 黄庭坚 《送吴彦归番阳》诗:“摹书説偏旁,破义析名家。”
分類:败坏剖析
《漢語大詞典》:驰义(馳義)
慕义驱驰而来。指归顺,臣服。《汉书·陈汤传》:“ 呼韩邪单于 见 郅支 已诛,且喜且惧,乡风驰义,稽首来宾。” 颜师古 注:“驰义,慕义驱驰而来也。”《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 兴 首向王化,举众稽服,万里驰义。” 明 王世贞 《戚大将军入帅禁旅枉驾草堂赋此赠别》诗:“南中旧部思驰义,塞上新城喜受降。”
《漢語大詞典》:宏义(宏義)
犹大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萧子云 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宏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
分類:大义
《漢語大詞典》:义怀(義懷)
正义的心怀。文选·张协〈七命〉:“义怀靡内,化感无外。” 吕延济 注:“王者之义,心怀所感,无内外皆同此无私之意。靡亦无也。”
分類:心怀
《分类字锦》:嗜义(嗜义)
宋史韩世忠传世忠嗜义轻财锡赉悉分将士
分类:
《國語辭典》:广义(廣義)  拼音:guǎng yì
1.本义的推广,以阐发其蕴义。如清。王夫之著有《说文广义》一书。
2.相对于狭义而言。事物的定义适用的范围有大小之别,大者称为「广义」,小者称为「狭义」。如:「根据广义的解释,这些推论都可以说得通。」
《漢語大詞典》:空义(空義)
不切实际的理论。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及其末流,以空义相演,以摹仿擅长,于是 常州 人士,倡言 西汉 今文之学,杂採讖纬之书,旁及曲词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