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实义
【佛学大辞典】
(杂语)真实之义理也。华严经二十九曰:「分别实义得究竟。」报恩经六曰:「不可以实义。」正理论二十三曰:「能止推徵令證实义。」
谈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谈话法义也。
随名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依名释义同。
随义转用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随宜转用。止观私记七曰:「随义转用。」补忘记中曰:「随宜转用。」义宜相通。言一法门随义之宜而转用于他也。如诗之断章取义。
诸教决定名义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之如实义。唵字为最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
总别二义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通佛教全体之安心与特异之安心也。如净土宗以厌欣心,菩提心为总。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为别。
翻译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證得胜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谛中四种胜义谛之第三。(参见:谛)
宝要义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宝要义论,十卷,宋法护等译。集诸经论中菩萨发心修行之功德。
觉义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僧录司)
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宗释经论真言之文句,有种种之释体。(参见:四释)
【佛学次第统编】
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忏者梵语忏摩,译当请恕容忍,致谢意也。悔者华语悔罪,梵华双举,是曰忏悔。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梵语阿尾你也,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又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唯识论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啰字三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为尘垢之义,二为无尘无垢之义,三为到彼岸之义,此中前一为字相,后二为字义也。如此三义,次第有空中之三点也。大疏七曰:「又如啰字亦有三义:一者尘义。二者以入阿字门故,即是无尘义。又有波罗蜜义,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当知亦具三点,三点即摄一切法。」
显道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四释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体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体者诸法平等之理,义者诸法差别之相。又义如第一义谛之义,直指平等之法体,故体即义也。
观音玄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天台说,灌顶记。观音经之玄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