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63,分165页显示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3 144 145 146 下一页
王义山(字 元高 世称 稼村先生 号 稼村 )
虞兟(字 退夫、义夫 名 兹 )
周方(字 义山 )
苏刘义
汪义端
游义肃
义坚亚礼
孟义
杨居义(字 子宜 )
陈义高(字 宜文 号 秋岩 )
韩居仁(字 从义 )
陆垕(字 仁重 号 义斋 庄简 )
黄义贞(字 孟廉 )
释了义(别称 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天目断崖 号 断崖 杨 )
其它辞典(续上)
章丘义王义山(字 元高 世称 稼村先生 号 稼村 )
虞兟(字 退夫、义夫 名 兹 )
周方(字 义山 )
苏刘义
汪义端
游义肃
义坚亚礼
孟义
杨居义(字 子宜 )
陈义高(字 宜文 号 秋岩 )
韩居仁(字 从义 )
陆垕(字 仁重 号 义斋 庄简 )
黄义贞(字 孟廉 )
释了义(别称 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天目断崖 号 断崖 杨 )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祐六年(1246)任真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元诗选
义山,字元高,富州人,生于宋嘉定间。义山治《易》兼词赋,四以赋荐。景定壬子,为九题之冠。壬戌试别闱放榜,考官见义山名,皆以得人为贺。廷试乙科,授永州司户关,累升通判瑞安军府事。丙子,宋大皇诏官民归附,遂还故山,以读书著文为事。至元己卯,行中书省俾路学以贽币礼聘于家,辞弗获,遂教授诸生。明年使掌江西学事,辛巳,退老于东湖之上。环所居皆莲,名其堂曰「君子」。又于先庐之旁扁一所曰「稼村」,四方学者皆称为稼村先生。一日整衣冠端坐而逝,年七十四。所著有《稼村类稿》,如《斋居杂兴》云:「诗思已随春意动,夜衾不怕晓寒新。」《赠陈梅垣》云:「一枝潇洒无尘涴,半夜高寒对月明。」《和九月十日紫极登高韵》云:「满斟绿斝安排醉,牢裹乌纱照顾吹。」亦复刻意求新,但全篇率多累句,不免瑜为瑕掩耳。全宋诗
王义山(一二一四~一二八七),字元高,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历知新喻县,永州司户,南安军司理。入为刑工部架阁文字,累迁国子正,出通判瑞安府。入元,曾提举江西学事,以事去职(本集卷三《东湖拜朔非礼去职诸生以诗留行……》),退老东湖之上,扁读书室曰稼村,学者称稼村先生。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有《稼村类稿》三十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及附录行状。 王义山诗,以明正德十一年王冠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4—1287 【介绍】: 元富州丰城人,字元高,号稼村。南宋末理宗景定三年进士。知新喻县,迁永州司户。入元,提举江西学事。著有《稼村类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 【介绍】: 宋池州贵池人。理宗景定初,从吕文德于鄂州战,数有功。四年,复以守鄂功为吉州刺史。元兵至皋亭山,与张世杰等扶益、广二王出嘉会门,渡浙江去。厓山败绩,乘船而遁,为部下所杀。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庆元年(1259)任起居舍人,6月遣贺金主生辰。
人物简介
简介
景定二年(1261)任大理寺丞。景定四年(1263)任潮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高昌人。铁哥术子。幼事太子真金。至元十五年,为中书省宣使。尝使河南,适汴、郑大疫,即命所在村郭构室庐,备医药,供病人居住,全活者众。官至湖州路达鲁花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济南人,孟德子。袭为万户,领兵守沂、郯。世祖至元间,屡与宋军作战。灭宋后,守杭州,从下温、台、福建等处。授昭勇大将军、改瑞州路达鲁花赤。成宗元贞元年,在沂郯万户任上以老辞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0—1314 【介绍】: 元东昌路莘县人,字子宜。武宗至大元年累迁定海县主簿,改浦东场盐司丞,有能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7—1320 【介绍】: 元般阳路长山人,字从义。累迁刑部主事,历监察御史、枢密都事,终河南宪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8—1307 【介绍】: 宋元间常州江阴人,字仁重,号义斋。幼以孝友闻。元世祖至元中,元军南下。率乡人见伯颜,论议有合,元兵遂不涉其境。伯颜奏授同知徽州路总管府事,以廉能称。升浙西廉访使,所至黜赃吏,洗冤狱。卒谥庄简。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大德中,任广东道肃政廉访使。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义贞,字孟廉,馀姚(今浙江馀姚西南)人。元成宗大德间徵拜博士,不就。隐居凤亭,寿一百零五岁。事见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四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义。德清人。俗姓杨。母张氏。宋景定癸亥举师。六岁始能言。从其母诵法华经。人世事懵无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举高峰上堂语。师矍然起立。谓僧曰。能引我往见之乎。母具装遣之。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以童子给侍左右。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名之曰从一。他日室中。举牛过窗棂话。师儗开口。峰随痛棒之。不觉堕于崖下。同学明通。扪萝接磴以救之。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谓通曰。我机缘不在此。往江西见钦公去也。通曰汝负老汉棒矣。即与还山之西禅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则决去。端直坚壁。忘废寝食。夜则攀树。露立达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呈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网子。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蟹。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去在。自此呵励同学。言不少逊。乃曰。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皆知之。峰叹其俊快。久参者愧焉。几有命如悬丝之虑。遂归德清。其母为卖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结茅以居。人见其混俗。罔测其意。峰召之还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带水。师曰。两眼对两眼。峰为落发受具。改名了义。元贞乙未。高峰示寂。师亦韬晦。或游禅林居下板。孤峭严峻。不假借人辞色。或嬉笑怒骂。粗言秽语。人所不堪。或不因劝请。随机开导。声如奔雷。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奉布施充斥。视之漠如。以泰定三年。归坐祖山。学士大集。示众曰。除却语默动静道。将一句来。又曰。一息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观师就席之意。勉徇众望。多非得已也。至顺中。仁宗闻师道行。诏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问。敕有司加护。元统二年。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前一日召众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扬大法。念报佛恩。勿生懈怠。旦起众。闻空中雷声隐隐。师已跏趺就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断崖了义禅师者。湖州德清汤氏子也。六岁始言。言即入理。常随其母。诵法华经。因牵母衣而问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见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优昙花。时一遇耳。又问曰。因甚又道。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抚其顶而叹曰。儿有慧根乎。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年十七。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识也。我往从之。其母甚喜。竟造狮子岩。谒妙公。公爱其挺特。俾提一归何处话。且授名曰从一。妙公每呼从一。一每应诺。公曰。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一罔措。自是一归何处。与牛过窗棂话。结成一片。如碍铁围。或间求示。非拳则棒一。又疑拳棒与本参。岂相干耶。偶过钵盂塘。见松梢雪坠有省。即举似公曰。不问南北与西东。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已。又被痛棒打。退不觉陨身崖下。同学扪萝救之。一乃誓限七日。昼则桩立。夜则攀树。临崖露立达旦。未及期。大彻扣关。大呼曰。今日瞒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网。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一蟹。今日有个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夺拂子云。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举扬料拣。词不少逊。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辞归。德清结茆武康。居以事母。名缁乐访之。又五载还天日。妙公曰。大有人道。你拖泥带水在。对曰。两眼对两眼。妙公。乃为薙落。更从一。名了义。自号断崖。遂单瓢只杖。渡淮杨。历齐鲁。访燕赵。登五台。随所至处。辨论风生。海内丛席为之大震。中峰本公。状其生平曰。撞漫天网。解狮子铃。情亡义断。石裂崖崩。夺庞老金珠。高挥大抹。将阿爷门户。竖柱横撑。这边那边。了无羁绊。问禅问道。不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话头流落至今行。名刹争起之。不顾。逮本雍二禅师相继化去。义始住天目正宗寺。年已七十。道风益峻。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就正请益。不敢生。忽尝示众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处。多年每被大棒打。彻骨髓不曾。有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才触著痛处。不觉泪流。岂是你欢喜踊跃。咬著些子苦味。便乃掉头不顾。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到。省力时。如顺水流舟。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丝毫异念。生管取丧身失命。若到纯一处。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你。戒之戒之。元统元年除夕。告众曰。有一件事。天来大还。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归与禅者谈笑自若。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随得么。曰。骑马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遗命。塔于所指之处。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义初会葬中峰时。笑谓众曰。过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及入灭时。正符其谶。 赞曰。棒头觅落处。何如捞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却似分胶膝里。师初扣关。见高峰孤硬。有上山推毂之难。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想其为人烈丈夫也。故其问道出家之迹。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写自心曲。以真实诲人。至今传其语。为禅关策要。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