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63,分165页显示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二义──契经二义
二义──金刚二义
二义──阿赖耶二义
二义──空有各具二义
二决定义
无明二义
二果二义
二义──初果二义
二义──客尘二义
二义──束芦二义
二种无义语报
二义──世界二义
三义欢喜
三义──阿罗汉三义
佛类词典(续上)
一义二义──契经二义
二义──金刚二义
二义──阿赖耶二义
二义──空有各具二义
二决定义
无明二义
二果二义
二义──初果二义
二义──客尘二义
二义──束芦二义
二种无义语报
二义──世界二义
三义欢喜
三义──阿罗汉三义
一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义即义理,即一法中或一句中之一义也。
(出华严经)
义即义理,即一法中或一句中之一义也。
二义──契经二义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如来所说契经,有此结集、刊定之二义也。
〔一、结集义〕,谓如来契经,摄持众义,冠有情心,令无忘失,犹结华鬘冠众生首,久无遗散也。
〔二、刊定义〕,谓如来契经,裁断众义,了别是非,去恶留善,犹匠绳墨,治彼众材,斲邪归正,去曲留直也。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如来所说契经,有此结集、刊定之二义也。
〔一、结集义〕,谓如来契经,摄持众义,冠有情心,令无忘失,犹结华鬘冠众生首,久无遗散也。
〔二、刊定义〕,谓如来契经,裁断众义,了别是非,去恶留善,犹匠绳墨,治彼众材,斲邪归正,去曲留直也。
二义──金刚二义
【三藏法数】
(出金刚经助显录)
金刚者,金中最刚,故云金刚。而小品般若以金刚立题者,具有坚、利二义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一、坚义〕,坚义者,谓金刚之坚,万物不能碎坏。以喻般若之体,真常清净,不变不迁,烦恼不能乱,邪魔不能动,此即实相般若也。
〔二、利义〕,利义者,谓金刚之利,能碎坏万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断惑著,照五蕴空,度诸苦厄,此即观照般若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出金刚经助显录)
金刚者,金中最刚,故云金刚。而小品般若以金刚立题者,具有坚、利二义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一、坚义〕,坚义者,谓金刚之坚,万物不能碎坏。以喻般若之体,真常清净,不变不迁,烦恼不能乱,邪魔不能动,此即实相般若也。
〔二、利义〕,利义者,谓金刚之利,能碎坏万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断惑著,照五蕴空,度诸苦厄,此即观照般若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义──阿赖耶二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法种故。
〔一、能摄一切法〕,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
〔二、能生一切法〕,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出宗镜录)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法种故。
〔一、能摄一切法〕,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
〔二、能生一切法〕,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二义──空有各具二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空二义〕,一谓真空能灭幻有,若幻有不灭,即非真空。二谓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碍,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义。(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虚假不实,故名幻有。)
〔二、幻有二义〕,一谓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现,真空则隐;二谓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是名幻有二义。
(出华严经疏)
〔一、真空二义〕,一谓真空能灭幻有,若幻有不灭,即非真空。二谓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碍,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义。(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虚假不实,故名幻有。)
〔二、幻有二义〕,一谓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现,真空则隐;二谓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是名幻有二义。
二决定义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种决定义也。
〔一、审因心果觉〕,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證之果觉,如来所證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果觉本来不异也。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行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审烦恼根本〕,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楞严经)
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种决定义也。
〔一、审因心果觉〕,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證之果觉,如来所證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果觉本来不异也。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行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审烦恼根本〕,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槃决定可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无明二义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无体即空义〕,谓无明之惑,皆依众生妄心,违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体本不有;故云无体即空义。
〔二、有用成事义〕,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出起信论疏)
〔一、无体即空义〕,谓无明之惑,皆依众生妄心,违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体本不有;故云无体即空义。
〔二、有用成事义〕,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二果二义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二果,即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而有二义焉。
〔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二、一往人间〕,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
(出析玄记)
二果,即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而有二义焉。
〔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二、一往人间〕,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
二义──初果二义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初果即须陀洹,华言预流,又云逆流,故有二义焉。
〔一、预流〕,预,入也;流,即流类。谓此圣人,得證初果,是入圣之流类,故名预流。
〔二、逆流〕,谓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类,故名逆流。
(出析玄记)
初果即须陀洹,华言预流,又云逆流,故有二义焉。
〔一、预流〕,预,入也;流,即流类。谓此圣人,得證初果,是入圣之流类,故名预流。
〔二、逆流〕,谓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类,故名逆流。
二义──客尘二义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客义〕,谓见、思等惑,皆由众生不了外尘之境,种种妄想而生,若以智慧观察,惑体本空,则法性理显,惑亦何有?经云:不住名客,是名客义。
〔二、尘义〕,谓微细之惑,而能染污清净真性。譬如牖隙光流,诸尘相现,亦能乱于虚空之性。若智慧发明,了惑本无,则空理现前,尘亦何有?经云:澄寂名空,摇动名尘,是名尘义。
(出楞严经)
〔一、客义〕,谓见、思等惑,皆由众生不了外尘之境,种种妄想而生,若以智慧观察,惑体本空,则法性理显,惑亦何有?经云:不住名客,是名客义。
〔二、尘义〕,谓微细之惑,而能染污清净真性。譬如牖隙光流,诸尘相现,亦能乱于虚空之性。若智慧发明,了惑本无,则空理现前,尘亦何有?经云:澄寂名空,摇动名尘,是名尘义。
二义──束芦二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互相依〕,谓如束芦互相依倚。以譬六根六尘,更相由藉而成染惑也。以由根依尘故,而发妄知,尘依根故,而有幻相,是名互相依。(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取中空〕,谓取芦苇中本空虚,自性不实,以譬根尘中间各无自性,一切皆空,是名取中空。
(出宗镜录)
〔一、互相依〕,谓如束芦互相依倚。以譬六根六尘,更相由藉而成染惑也。以由根依尘故,而发妄知,尘依根故,而有幻相,是名互相依。(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取中空〕,谓取芦苇中本空虚,自性不实,以譬根尘中间各无自性,一切皆空,是名取中空。
二种无义语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二义──世界二义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世迁流义〕,世迁流者,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也。只如昨日是过去,今日是现在,明日是未来,如此迁移流动,无有间歇也。
〔二、界方位义〕,界方位者,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定位,不相混乱也。
(出楞严经)
〔一、世迁流义〕,世迁流者,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也。只如昨日是过去,今日是现在,明日是未来,如此迁移流动,无有间歇也。
〔二、界方位义〕,界方位者,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定位,不相混乱也。
三义欢喜
【三藏法数】
(出观经妙宗钞)
观无量寿佛经疏,因释:阿难及天龙等闻法,欢喜作礼而去,故以三义释之。(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遇人欢喜〕,人即佛也。谓佛具足四无碍智,说观彼佛之法离于错谬,今遇此人,宁不欢喜,是名遇人欢喜。(四无碍智者,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彼佛即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闻法欢喜〕,谓所说观佛之法一十六门,曲尽其妙,能令凡心入深三昧,闻如是法,岂不欢喜,是名闻法欢喜。(一十六观门者,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华座观、像观、佛真身观、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想观、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
〔三、得果欢喜〕,果即修观剋获之果也。谓韦提希等,闻说观佛之法,依此修之,得分真果;侍女诸天,得相似果。得如是果,岂不欢喜,是名得果欢喜。(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分真者,即證一分中道也。相似者,近于分真也。)
(出观经妙宗钞)
观无量寿佛经疏,因释:阿难及天龙等闻法,欢喜作礼而去,故以三义释之。(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遇人欢喜〕,人即佛也。谓佛具足四无碍智,说观彼佛之法离于错谬,今遇此人,宁不欢喜,是名遇人欢喜。(四无碍智者,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彼佛即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闻法欢喜〕,谓所说观佛之法一十六门,曲尽其妙,能令凡心入深三昧,闻如是法,岂不欢喜,是名闻法欢喜。(一十六观门者,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华座观、像观、佛真身观、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想观、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
〔三、得果欢喜〕,果即修观剋获之果也。谓韦提希等,闻说观佛之法,依此修之,得分真果;侍女诸天,得相似果。得如是果,岂不欢喜,是名得果欢喜。(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分真者,即證一分中道也。相似者,近于分真也。)
三义──阿罗汉三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