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释义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盖不可测之人也。贞元初。乞丐吴苑。状貌语言若狂騃错乱。而事多先兆。识者尤敬慕之。一日操斧斤入市中。截居民屋檐。才及数闻。或礼谢曰。弟子藉此生活。愿勿坏也。则顾曰。汝靳惜之耶。投斧斤竟去。是夕市中火。惟截檐屋在。其馀皆烬。闻者益奇之。性好止废寺。无冬夏。常聚木佛。积旧幡其上焚之。以代薪樵。时从渔者得鲤鲫。则掷烈焰中。视其跳跃灰尘坌暗。则抚掌大笑。以为乐。食不具匕箸。垢面未尝颒。颒则天辄阴雨弥旬浃。占者每验。将死。先饮灰潘。数十斛。乃坐称佛号。士庶堵观之。如是七日。气始绝。方盛暑。支体舒举。而颜色明润。阇维获舍利。以葬。 又京师永寿寺證智师。神异著见。昼则治田于张渎兰若。夜仍归宿寺中。盖兰若。在汉阴之金州。距京师七百里 云又大和初。荐福寺有老僧。与相国韦公处厚游。当大拜。老僧进贺。忽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众皆诋其语非所出。开成中。处厚因奏对。偶疾作僵仆御前。上使贵珰扶出殿门而卒。此其类不尽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义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状类风狂语言倒乱。贞元初巡吴苑乞丐。事多先觉。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数间。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异。礼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回顾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连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好止废寺中。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悉代薪炭。又于煨火烧炙鲤鱼。而多跳跃灰坌弥漫。抚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靧之辄阴雨。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也饮灰汁数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观之。满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又京兆安国寺僧。事迹不常。熟地而烧木佛。所言人事必无虚发。此亦不测之僧也。复次京师永寿寺释证智。不详生族。贞元中于京寺多发神异。而众罔知。或昼在张渎兰若治田。夜归寺中。其兰若在汉阴金州。相距京甸七百里焉。时号智禅师。此之长足安法云公也。皆能致远于瞬息间。道家谓之缩地脉而能陟遐矣。若于色尘作神变。虽远而近也。次荐福寺老僧。专务诵持罕有间缺。言未兆事来如目击。大和初相国韦公处厚好重空门。逐月别召名德僧食。老僧见韦新登庸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人皆不喻。后因奏对于文宗御前。疾作僵仆殿阶。及扶舁出殿前。气已绝矣。方验老僧言死在内殿中。故云好灭度处。即开成中也。后不知其终。
神僧传·卷第八
释义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状类风狂言语倒乱。贞元初巡吴苑乞丐。事多先觉。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数间。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其人数知其神异。礼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回顾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连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好止废寺中。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以代薪炭。又于煨火烧炙鲤鱼。而多跳跃灰坌(蒲顿切)弥漫。抚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音诲)靧之辄阴雨。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饮灰汁数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观之。满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河间人,字承之,一说字义师。张浚子。少负才俊迈,有父风。因祸离父入成都,王建擢为翰林学士,恩礼尤异,又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加右仆射、太傅。建卒,出为茂州刺史,贬为维州司户。终官三司副使。有文章,明吏事,时颇称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7 字承之,又字义师,郡望河间(今河北任丘东北)。宰相张浚子。昭宗时,为太学博士、直弘文馆。天复三年(903),其父被杀,格逃入蜀依王建,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武成元年(908),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加右仆射、太傅,封赵国公。后主立,贬为茂州刺史,再贬维州司户,徙合水镇。乾德六年(924),复起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前蜀亡,仕后唐为太子宾客,充三司副使。天成二年(927)卒。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张浚传》、《旧五代史》卷七一、《蜀梼杌》卷上、《十国春秋》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3。
《國語辭典》:义师(義師)  拼音:yì shī
为维护正义而兴起的军队。《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传》:「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详。」《三国演义》第五回:「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也作「义军」。
分類:义师军队
《國語辭典》:义旗(義旗)  拼音:yì qí
本指起义军队的旗帜,后泛指起义的军队。唐。骆宾王 代徐敬业讨武氏檄:「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也作「义军」。
《國語辭典》:义兵(義兵)  拼音:yì bīng
1.仗义兴起,除暴救民的兵。《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三国演义》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也作「义军」。
2.泛称自备器械,不支领官俸,团结自卫的义务兵。南宋初最盛。《宋史。卷一九○。兵志四》:「河北东、陕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
《國語辭典》:义军(義軍)  拼音:yì jūn
仗义兴起,以除暴安良为目的的军队。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打听的绛州出其黄榜,招聚义军好汉,我有心待投义军去。」也作「义兵」、「义旗」、「义师」。
《漢語大詞典》:义旅(義旅)
犹义师。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表》:“英图迈俗,义旅如云。” 唐 元稹 《授田布魏博节度使制》:“提挈义旅,勤劳王家,冒白刃而不疑,推赤心而自信。”明史·刘基传:“ 宋 亡,邑子 林融 倡义旅。”
分類:义师
《漢語大詞典》:义戈(義戈)
犹义师。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传赞:“ 齐武 沉雄,义戈乘风。” 李贤 注:“以义举兵,乘风云之会也。”
分類:义师
《國語辭典》:起义(起義)  拼音:qǐ yì
1.为正义而起兵。《三国演义》第一回:「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2.作文时,树立一义以发其凡。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國語辭典》:赴义(赴義)  拼音:fù yì
为义牺牲。如:「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他毅然决然的慷慨赴义。」《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