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90,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下一页
高继宣(字 舜举 )
戚舜举
杨文举
王举正(字 伯中、伯仲 安简 )
王举元(字 懿臣 )
郑升(字 元举 )
源待举
陈舜俞(字 令举 号 白牛居士 )
高永能(字 君举 世称 老高 )
吴举正
陈称(字 君举 )
李舜举(字 公辅 忠敏 )
曹元举
张颉(字 仲举 )
其它辞典(续上)
胡士举高继宣(字 舜举 )
戚舜举
杨文举
王举正(字 伯中、伯仲 安简 )
王举元(字 懿臣 )
郑升(字 元举 )
源待举
陈舜俞(字 令举 号 白牛居士 )
高永能(字 君举 世称 老高 )
吴举正
陈称(字 君举 )
李舜举(字 公辅 忠敏 )
曹元举
张颉(字 仲举 )
人物简介
简介
天圣七年(1029)任常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亳州蒙城人,字舜举。高继勋弟。幼善骑射,颇工笔札。以恩补西头供奉官。真宗乾兴初,以内殿崇班为益州都监,蜀人元夕大张灯,知府薛奎戒以备盗,乃设计于次日悉擒盗。累迁四方馆使、昭州刺史、知雄州。元吴反,继宣募黥配厢军为靖边军,与敌奋战,大破之。迁眉州防御使,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历二年(1042)任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伯中。王化基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仁宗以其恬于进取,超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后罢为资政殿学士、知许州。皇祐初,除御史中丞,迁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每御前进读,至前代治乱之事,必再三讽谕。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谥安简。有《平山集》。全宋诗
王举正,子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第进士,知伊阙、任丘县。擢知制诰,为翰林学士。超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中。以资政殿学士出知许州。仁宗皇祐初拜御史中丞,四年(一○五二),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为枢密副使(《宋史》卷二一一),出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五年(一○六○)以太子少傅致仕(《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卒,谥安简。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均佚。《宋史》卷二六六有传。全宋文·卷四○○
王举正(九九一——一○六○),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王化基子。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后进士及第,知伊阙、任丘县,累迁至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与修《三朝宝训》、起居注。擢知制诰,为翰林学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出知许州、应天府。皇祐初,拜御史中丞,迁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四年以太子少傅致仕,五年卒,年七十。谥安简。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见《隆平集》卷六,《宋史》卷二六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懿臣。王举正弟。以上文章赐进士出身。知潮州,历京东路转运使,所至皆有治绩。徙淮南、河东,西夏来争地,举元从数骑渡黄河,设幕与之议,示以赤心,夏人感服。官至给事中。卒年六十二。全宋诗
王举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九)。英宗治平中知成都,进盐铁副使,知沧州,改河北都转运使,知永兴军。神宗熙宁三年卒(同上书选举三二之一五),年六十二。事见《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全宋文·卷九三○
王举元(一○○九——一○七○),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化基少子。以父荫为大理寺丞,景祐二年赐进士出身,知潮州。历群牧、户部判官,历京东、淮南、河东、成都转运使,进盐铁副使,拜天章阁待制,知沧州、永兴军。治平四年徙陕西都转运使,官至给事中。熙宁三年卒,年六十二。见《隆平集》卷六,《东都事略》卷三七,《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六、选举九之九、选举三二之一五,《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历七年(1047)任道州知州。皇祐五年(1053)任郴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复举制科第一。官著作佐郎。神宗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反对“青苗法”,疏谓其法乃“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有《都官集》等。全宋诗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全宋文·卷一五三四
陈舜俞(一○二六——一○七六),字令举,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尝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少学于胡瑗,年二十一,登庆历六年进士第,授天台从事。十五年间,再官于台、明二州。嘉祐四年,自明州观察推官举制科第一。历光禄丞、签书寿州判官,宰南阳。熙宁初,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三年,以拒行青苗法,上疏自劾,坐责监南康军盐酒税。越五年而卒。著有《庐山集》五卷、《都官集》三十卷。《宋史》卷三三一《张问传》有附传,又参本集《上欧阳内翰书》、《明州鄞县镇国禅院记》、《枫桥诗》、《骑牛歌》等篇及陈杞《都官集跋》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82 【介绍】: 宋绥州人,徙居青涧,字君举。有勇力,善骑射,自行伍补殿侍,稍迁供奉官。英宗治平末从种谔取绥州,率兵六千为前驱,五战五捷。绥州既复,改名绥德城,知城事。神宗元丰初,任鄜延路都监,累破夏军,擢本路钤辖。四年,宋征西夏,为先锋与敌鏖战无定河,斩首数千,克米脂。授宁州刺史,又进荣州团练使。五年,永乐之役,献谋不用,城陷战死。平素御下有恩,身先士卒,人称老高。
人物简介
简介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任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称(一○一五~一○八六),字君举,沙县(今属福建)人。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潭州司法参军,福州罗源县令。改知黄岩、安远县,历知循、惠、宿、泉、舒等州。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二。事见《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一。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四九
陈称(一○一五——一○八六),字君举,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瓘父。三岁而孤,既冠,以父荫特恩补太庙斋郎,调漳州司法参军。注龙溪簿,移福之罗源令。改大理寺丞、知台州黄岩县,移虔州安远县。转太子中舍、移知循州,历殿中丞、国子博士。通判蔡州,赐绯衣银鱼。覃恩转虞部员外郎。又转比部员外郎、知惠州。覃恩转驾部员外郎,转虞部郎中,除知宿州。移知开封,转比部郎中。除知泉州,坐事罢去。事释,转驾部郎中,除知舒州。秩满,除知泉州。会大礼,进勋上柱国,赐四品服。以覃恩进阶朝议大夫。守本官致仕。元祐元年七月丙寅卒,年七十二。见陈瓘《先君行述》(《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2 【介绍】: 宋开封人,字公辅。神福曾孙。少补黄门。仁宗时,为秦凤路走马承受。神宗时,进内侍押班,制置泾原军马,转嘉州团练使。沈括筑永乐城,遣舜举计议。城成,西夏以三十万众来攻,与主将徐禧等皆死。谥忠敏。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李舜举,字公辅,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世为内侍,神福曾孙。仁宗时补黄门,出为秦凤路走马承受。熙宁中,历干当内东门、御药院、讲筵阁、实录院。郭逵讨文州,以为广西干当公事。会逵贬,亦降左藏库副使,以文思院使领文州刺史、带御器械。进内侍押班,制置泾原军马。转嘉州团练使。沈括城永乐,遣舜举计议,被围急,断衣襟作奏曰:「臣死无所恨,愿朝廷勿轻此贼。」寻以死闻。谥忠敏。《宋史》卷四六七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五年(1060)任虔州知州。嘉祐六年(1061)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嘉祐六年(1061)任三司盐铁判官。熙宁二年(1069)任泰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鼎州桃源人,祖籍江宁,字仲举。张颙弟。仁宗皇祐元年进士。调江陵推官。岁饥,朝廷遣使安抚,因条献十事,救荒卓有成效。知益阳县,召土人耕垦,御蛮有方。后历任监司及知州,所至及严致理。哲宗时累官户部侍郎。苏辙以其深文狡狯而论之九罪,执政以为虽无德而有才,不报。逾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任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州。湖北溪瑶叛,复徙知荆南,至都门暴卒。全宋诗
张颉(?~一○九○),字仲举,其先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徙鼎州桃源(今属湖南)。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调江陵府推官。嘉祐末知益阳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知虔州(同上书卷二五)。十年,为广南西国营转运使(同上书卷二八三)。元丰间历知沧、桂、筠、广、凤翔等州府(同上书卷三○九、三三二、三四五、三五九)。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河北路都转运使(同上书卷四○七)。徙知瀛州、荆南(同上书卷四四九)。五年卒。事见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五、一六,《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一一九
张颉(?——一○九○),字仲举,鼎州桃源(今湖南桃源)人。皇祐元年第进士,调江陵推官,知益阳县,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擢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改知荆南,复徙广西转运使。未几,以直集贤院知齐、沧二州,进直龙图阁、知桂州。久之,因劾罢职知均州。哲宗立,还故职,知凤翔、广州,召为户部侍郎。踰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为河北都转运使。元祐四年徙知瀛州,五年,改知荆南,至都门暴卒。所历以严致理,深文狡狯,苏辙尝论其九罪。《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并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