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83,分106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待举
举知
举能
举场
五举
举义
轩举
举孝廉
概举
举乐
举意
飘举
抬举
清举
枚举
《漢語大詞典》:待举(待舉)
(1).等待举用。礼记·儒行:“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 郑玄 注:“举,见举用也。”
(2).谓等待兴办。如:百废待举。
《韵府拾遗 支韵》:举知(举知)
刘昼新论:古之人君必招贤搜隐,人臣则献士举知。
《分类字锦》:举能(举能)
书: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國語辭典》:举场(舉場)  拼音:jǔ cháng
科举考试的考场。唐。张藉〈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楔子》:「当今明主要大开学校,选用贤良,每三年开放一遭举场。」也称为「选场」。
《骈字类编》:五举(五举)
周礼大行人:王礼壹祼不酢,飨礼五献,食礼五举。 宋史礼志:皇帝五举酒,乐工奏乐庭下,舞队致词。又宋史选举志:景祐诏曰:乡学之士或老而不得进,朕甚悯之。自今凡年五十,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皆以名闻。
《國語辭典》:举义(舉義)  拼音:jǔ yì
为正义而起兵反抗。如:「秦朝末年,六国遗民陈胜、吴广等纷纷举义以抗秦复国。」
分類:举义起义
《國語辭典》:轩举(軒舉)  拼音:xuān jǔ
爽朗的样子。北周。庾信〈周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
《国语辞典》:举孝廉(举孝廉)  拼音:jǔ xiào lián
汉朝的一种取士制度。指地方官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清廉方正的人出来做官。《三国演义》第一回:「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
《國語辭典》:概举(概舉)  拼音:gài jǔ
全部列举,没有遗漏。如:「因参与此次晚会的知名人士太多,故无法概举。」
分類:大略
《漢語大詞典》:举乐(舉樂)
奏乐。礼记·曾子问:“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韩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宋史·礼志二八:“丧家輒举乐者,谴伶人。”
分類:举乐奏乐
《國語辭典》:举意(舉意)  拼音:jǔ yì
1.决定。元。李文蔚《蒋神灵应。楔子》:「今因秦将苻坚领雄兵百万,入寇为害,吾神举意助晋。」
2.随时、随意。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夏月则有洗毡淘井者,举意皆在目前。」
分類:动念
《國語辭典》:飘举(飄舉)  拼音:piāo jǔ
因风而飘动飞扬。《文选。宋玉。风赋》:「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唐。钱起 行路难:「君不见凋零委路蓬,长风飘举入云中。」
《國語辭典》:抬举(抬舉)  拼音:tái jǔ
1.奖励、提拔。《水浒传》第一二回:「梁中书见他勤谨,有心要抬举他。」《红楼梦》第二○回:「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你起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
2.照料、关照。《刘知远诸宫调。第二》:「天指引到来此处,文人相见便神和,招入舍好抬举。」《董西厢》卷七:「无情绪,憔悴得身躯,有谁抬举?」
3.抚养。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孩儿,想从小间,俺两口儿怎生抬举你来。」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三折:「想著他咽苦吐甘,偎乾就湿,怎生抬举。」
4.提起。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我到那里一只手揪住系腰,一只手揝住道服,把那厮轻轻抬举,滴溜扑撺下街衢。」宋。杨万里 谢张功父送牡丹诗:「抬举精神微雨过,留连消息嫩寒生。」
5.培养花卉使其丰肥。见宋。陶谷《清异录。卷二。百花门抬举牡丹法》。
《漢語大詞典》:清举(清舉)
(1).清明公正的选用或推荐。《晋书·阮籍传》:“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廻谬恩,以光清举。” 宋 范仲淹 《过陈州上晏相公》诗:“曩由清举玉宸知,今觉光荣冠一时。” 宋 沈辽 《代人上太守求荐书》:“或曰阁下以某之疾为不足,以辱清举。”
(2).清俊超逸。世说新语·赏誉“ 殷中军 道 右军 ‘清鉴贵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王韶之 《晋安帝纪》:“ 羲之 风骨清举也。”世说新语·文学“人以比 王苟子 ” 刘孝标 注引 王愔 《文字志》:“ 脩 明秀有美称,善隶行书,号曰流奕清举。” 苟子 为 王脩 小字。 唐 高彦休 《阙史·崔起居题上马图》:“ 崔雍 起居,誉望清举,尤嗜古书图画。”
(3).谓声音清脆而悠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建康俗尚:“性好文学,音辞清举。”
《國語辭典》:枚举(枚舉)  拼音:méi jǔ
一一列举。如:「随著科技进步,全世界每日新发明的产品,真是不胜枚举。」金。元好问〈故物谱〉:「住在乡里,常侍诸父及两兄燕谈,每及家所有书,则必枚举而问之。」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九。阑驾上书》:「歌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如此怨谣,未能枚举,皆万姓不平之气,郁结于怀,而发诸声者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