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50,分130页显示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4  85  86  8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君主政体
君主国
君主立宪
爵主
开山教主
救世主
居停主人
九州宗主
浪漫主义
狼主
客观唯心主义
矿主
讲坛社会主义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剑主
《漢語大詞典》:君主政体(君主政體)
以君主任国家元首的政治制度。 章炳麟 《訄书·订孔》:“ 白河次郎 曰:‘从横家持君主政体,所谓压制主义也。’”
《國語辭典》:君主国(君主國)  拼音:jūn zhǔ guó
以君主为元首的国家。其元首称皇帝、国王或其他类似的称号。有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之别。前者君主独断独行,不受宪法约束,如民国以前的中国;后者所行使的统治权为宪法所规定,如英、日等国。
《國語辭典》:君主立宪(君主立憲)  拼音:jūn zhǔ lì xiàn
以君主为国家元首,而实际政治由首相所领导的内阁主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日本等。
《國語辭典》:爵主  拼音:jué zhǔ
1.公侯伯家承袭世封的嫡长子。明。沈德符《野获编。卷六。爵主兵主》:「凡公侯伯家,最尊嫡长,其承袭世封者,举呼宗为爵主。」
2.有爵位的人。汉。班固《白虎通。卷五。考黜》:「故爵主有德,封主有功也。」
《漢語大詞典》:开山教主(開山教主)
指新建寺院的第一代主持人。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阎寺》:“ 淳祐 庚戌之春,创新寺於 西湖 之 积庆山 ,改 九里松 旧路,轮奂极其靡丽。至壬子之夏始毕工, 穆陵 宸翰赐名 显慈集庆教寺 ,命讲师 思诚 为开山教主。”参见“ 开山 ”。
《國語辭典》:开山(開山)  拼音:kāi shān
1.因采石或筑路等需要,将山挖开、炸开。如:「这件道路工程因横跨山脉,需要开山筑隧道。」
2.本为选择名山建立寺院。后引申为宗派的创始人。如:「开山祖师」、「开山鼻祖」。
3.秘密团体或黑社会结党立派、成立组织,称为「开山」。也称为「开堂」。
《國語辭典》:救世主  拼音:jiù shì zhǔ
1.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尊称。基督徒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拯救世人无力自救的罪而降生为人,故尊称耶稣为「救世主」。
2.比喻拯救他人脱离困境的人。如:「他担任义消,拯救了无数的生命,是大家心目中的救世主。」
《國語辭典》:居停主人  拼音:jū tíng zhǔ rén
寄寓之所的主人。《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自今已后,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简称为「居停」。
《分类字锦》:九州宗主
《集仙录》:鲁妙典入九疑山,有神人语之曰:“此山大舜所理,天地之总司,九州之宗主也。”
分类:天下名山
《國語辭典》:浪漫主义(浪漫主義)  拼音:làng màn zhǔ yì
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期,发生于欧洲的一股反对权威、传统、古典的文艺思潮。著重主观性、自我情感及想像。反对刻板、不注重文艺内涵的格律形式。偏重自由发展,展现个人风采。因此创造出的作品充满了热情、富于变化的风格。
《國語辭典》:浪漫  拼音:làng màn
1.放肆、怠慢、不积极。宋。苏轼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诗三首之一:「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
2.富有诗意,充满感性气氛的。如:「浪漫的诗人」、「浪漫的夜晚」。也作「罗曼蒂克」。
《漢語大詞典》:狼主
古时少数民族对本族君主或首领的称呼。多见于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作品。《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匈奴 狼主大怒,令 黑答麻 、 马合赤 ……领兵二万,去伐 严广 报仇。”《说岳全传》第十回:“ 撒里马达 奏道:‘狼主可将机就计,调齐七十二岛人马,凑成百万,四面埋伏;待等 宋太宗 来时,将 幽州 围困,不怕南朝天下不是狼主的。’” 刘宝瑞 《八扇屏》:“﹝ 王佐 ﹞见了 兀朮 ,口称‘狼主千岁’。”
《漢語大詞典》:客观唯心主义(客觀唯心主義)
唯心主义的一个派别,主张有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精神”或“理”,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或“理”的体现或产物。
《漢語大詞典》:矿主(礦主)
旧指占有矿山和开矿生产手段的资本家。 茅盾 《子夜》三:“本身力量不充足的 陈君宜 和 周仲伟 料想 孙吉人 --一位航商, 王和甫 --一位矿主,在银钱上总很兜得转。”
《漢語大詞典》:讲坛社会主义
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漢語大詞典》: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见“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
《骈字类编》:剑主(剑主)
魏志·管宁传》:王烈者,字彦方,于时名闻在原宁之右。注:先贤行状曰: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