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听天由命(聽天由命)  拼音:tìng tiān yóu mìng
任凭天意及命运而自然发展。《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事情到了这个场中,只好听天由命了。」《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我教你个好法子,你拿手绢子把眼挴上,死活存亡,听天由命去罢。」
《國語辭典》:一相情愿(一相情願)  拼音:yī xiāng qíng yuàn
完全出自单方面的主观意愿,不管对方的意愿如何。《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莫若此时趁事在成败未定之先,自己先留个地步,一则保了这没过门女婿的性命,二则全了这一相情愿媒人的脸面。」也作「一厢情愿」。
《国语辞典》:民主作风(民主作风)  拼音:mín zhǔ zuò fēng
不主观独断,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随时为大众利益著想,而本身常保容忍、谦让的作法和修养。
《国语辞典》:民族国家(民族国家)  拼音:mín zú guó jiā
由共同语言、主观意识与集体连带感组成,且具有武力垄断的政治合法性国家,称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也称为「国族国家」。
《国语辞典》:客观主义(客观主义)  拼音:kè guān zhǔ yì
排除个人的主观意识,依据客观的科学方法,以实验观察判断一切事物的主义。
《国语辞典》:捐弃成见(捐弃成见)  拼音:juān qì chéng jiàn
抛弃原有的主观意见。如:「他们彼此捐弃成见后,成为莫逆之交。」
《国语辞典》:价值判断(价值判断)  拼音:jià zhí pàn duàn
关于善恶是非的实践,依据个人的主观予以判别抉择。
《国语辞典》:物我无间(物我无间)  拼音:wù wǒ wú jiàn
主观的情景与客观事物融合一致。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盖饥寒劳困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者也。」
《国语辞典》:易学启蒙(易学启蒙)  拼音:yì xué qǐ méng
书名。宋朱熹撰,四卷。主观象,为易之体,与所著周易本义为易之用者,可互相参證。
分类:书名主观
《国语辞典》:印象批评(印象批评)  拼音:yìn xiàng pī píng
批评者不根据客观标准,只凭个人主观印象而从事的文学批评。
《国语辞典》:抽象派  拼音:chōu xiàng pài
一种美术画派。主张描写个人的主观意念与想像,将具体物像抽离的艺术表现方式。
《国语辞典》:地域观念(地域观念)  拼音:dì yù guān niàn
对于某个土地区域的主观意念。如:「他的地域观念很强,即使有条件不错的工作机会都不肯离开家乡。」
《国语辞典》:内在论(内在论)  拼音:nèi zài lùn
唯心主义的一个派别。主张一切的事物都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超出意识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的事物,此种理论成为唯我论的主流。
《漢語大詞典》:符号论
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认为人的感觉、观念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仅仅是一些和外界事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记号、符号或象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论。
《漢語大詞典》:动机论
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须看动机,不必看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参见“动机与效果”。
《漢語大詞典》:动机与效果
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