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主旨  拼音:zhǔ zhǐ
1.主要的意旨。如:「本文的主旨在说明道德的重要性。」
2.现代公文中的一项,用于说明行文的主要意旨。
《國語辭典》:本意  拼音:běn yì
原来的意图、心意。如:「他本意良善,加上竭诚沟通,所有障碍终于全部解除。」《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又京师百僚,不晓国家及将军本意,多能采取虚伪,誇诞妄谈,令忠孝失望,传言乖实。」
《國語辭典》:指归(指歸)  拼音:zhǐ guī
意旨的归向。《晋书。卷五一。束晰传》:「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
《國語辭典》:主意  拼音:zhǔ yì
立定的心意、办法。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坚心主意施公正,报答皇王爵禄恩。」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曹丞相百万军都来到,据著他兴心主意不相饶,折算你谁知道。」也作「主见」。
《國語辭典》:宏纲(宏綱)  拼音:hóng gāng
大纲。汉。孔安国〈书经序〉:「举其宏纲,撮其机要。」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振温良之逸步,得毗赞之宏纲。」
分類:大纲主旨
《國語辭典》:本旨  拼音:běn zhǐ
原有的或主要的宗旨、意向。如:「该校教育的本旨在培养国小师资。」《红楼梦》第一回:「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
《國語辭典》:旨意  拼音:zhǐ yì
1.主旨意趣。汉。王充《论衡。卜筮》:「今以微小之人问巨大,天地安能通其声音?天地安能知其旨意?」
2.帝王的命令。《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要不然,一道旨意下来,叫把寺院废掉,改为学堂,那时你这寺如何保得住?」
《漢語大詞典》:要会(要會)
(1).会计;簿书。周礼·天官·小宰:“听出入以要会。”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 孙诒让 正义:“一月之计少,举凡其要而已,故谓之要;一岁之计多,则总聚攷校,故谓之会也。”
(2).指管理核计财经事宜。《旧唐书·夏侯孜传》:“洎掌于经费,备歷重难,居然要会之权,颇得均平之道。”
(1).通都要道。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大梁 ,天下之要会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近废 荆门军 为 长林县 ,屯兵减少,不足以控制要会。”
(2).主旨;要旨。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盖不体仁无以为长,不知道无以用心。故道者众妙之门,而心者万物之统。得其要会,义可以兼济於人;失其指归,生不能自全於己。” 明 归有光 《洪范传》:“前四畴责之於己,治天下之根本要会;后四畴取之於外,治天下之枝叶绪餘。”
《漢語大詞典》:道意
(1).指道家无为的主旨。 汉 班固 《奕旨》:“外若无为默而识,浄泊自守以道意,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
(2).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所以不远千里,尺书道意。” 唐 王勃 《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仰云霞而道意,捨尘事而论心。”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 春春 已为他邸所畜,独 赛师 在,郎君若欲见之,当为道意也。” 田汉 《梵峨璘与蔷薇》第四幕:“鄙人既知小姐必归,所以特驰函道意。”
(3).道教或道家的旨意、气质。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 宋 苏轼 《辨道歌》:“真心道意非不嘉,餐金闲暇非虚譁。” 查慎行 题注:“ 东坡 晚年,留心养生之术,於龙虎铅汞之説,不但能言,而且能行。” 宋 朱熹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之七:“仙人空山居,道意妙羣物。度世君则然,脩身吾岂不。”
(4).犹着意。 宋 李清臣 《钦圣宪肃皇后哀册文》:“至性温温,令仪翼翼。道意礼学,生知自得。”
《國語辭典》:要略  拼音:yào lüè
1.概要、纲领。《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
2.重要的计画或谋略。也作「要图」。
《國語辭典》:主脑(主腦)  拼音:zhǔ nǎo
1.最重要的,具有关键性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如:「幕后主脑」。《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待小生去寻著其子,才有主脑。」
2.主旨,中心。《朱子语类。卷三四。论语一六。述而篇》:「盖上三句是个主脑,艺却是零碎底物事。」
《國語辭典》:主客  拼音:zhǔ kè
1.主持接待宾客的人。宋《二程语录》卷一六:「程子葬父,使周恭叔主客。」
2.主人和宾客。如:「主客尽欢」。唐。杜甫遣怀〉诗:「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3.主要的客人。如:「他是今天的主客。」
4.职官名。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事,至清末废。《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乃罢长夜人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漢語大詞典》:得旨
(1).得到圣旨。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论:“宰相有非其见时而事当上决者,与其被旨而有所復请者,则具记事而入,因崇政使闻,得旨则復宣而出之。”
(2).得其主旨。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 程子 此语,大费斡旋,自不如 吕氏 之为得旨。”
分類:圣旨主旨
《國語辭典》:骨鲠(骨骾)  拼音:gǔ gěng
比喻正直。《汉书。卷六○。杜周传》:「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也作「骨鲠」。
《國語辭典》:骨鲠(骨鯁)  拼音:gǔ gěng
1.比喻正直。《史记。卷八六。刺客传。专诸传》:「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也作「骨鲠」。
2.文章的骨架。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辩骚》:「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
《國語辭典》:道体(道體)  拼音:dào tǐ
1.道的本体。《朱子语类。卷一○二。罗仲素》:「罗先生探索本源,洞见道体。」
2.尊称修道人的身体。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红楼梦》第一回:「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