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4,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四种法为善友
五为──华严五为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融三世间为十身
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随所爱法为说
无为解脱
为开渐之本
为摄末之本
不知为无量
为人所诳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四种法为善友
五为──华严五为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融三世间为十身
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随所爱法为说
无为解脱
为开渐之本
为摄末之本
不知为无量
为人所诳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四种法为善友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求菩提者〕,谓诸众生,若有发心乐求菩提之道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作大法师〕,谓人深达妙义,作大法师,为众演说;以其正行,令彼进修,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三、闻思修慧〕,谓人以闻思修之三慧,倍策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四、求佛法者〕,谓人修习梵行,志求佛法,则能离诸烦恼,超出世间,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求菩提者〕,谓诸众生,若有发心乐求菩提之道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作大法师〕,谓人深达妙义,作大法师,为众演说;以其正行,令彼进修,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三、闻思修慧〕,谓人以闻思修之三慧,倍策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四、求佛法者〕,谓人修习梵行,志求佛法,则能离诸烦恼,超出世间,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五为──华严五为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正为〕,华严出现品云:此经不为馀众生说,唯为不思议乘菩萨说。又云:非馀境界之所能知,普贤行人方能得入,是名正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兼为〕,谓此经兼为未悟入众生闻者,而能信向成种。经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消。故地狱众生,十地顿超;而大海劫火,不能为障,是名兼为。(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引为〕,谓权教菩萨,不受圆融之法,于十地中,寄位显胜,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引导熏习,方能信入圆融,是名引为。(寄位显胜者,谓以三乘之名,安寄十地之位。令权教菩萨修之,渐显圆融之法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权为〕,谓二乘之人,既不能闻,况于受持。故诸菩萨,权示声闻,或在法会,如聋如盲,彰其绝分;或示在道,而能启悟,知可回心,是名权为。(绝分,犹言无分也。在道,则闻法而不为聋盲之状也。)
〔五、远为〕,谓诸凡夫、外道、阐提,悉有佛性。今虽不信,尚知有法可谤,因其知有法故,后必当入,是名远为。(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出华严经疏)
〔一、正为〕,华严出现品云:此经不为馀众生说,唯为不思议乘菩萨说。又云:非馀境界之所能知,普贤行人方能得入,是名正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兼为〕,谓此经兼为未悟入众生闻者,而能信向成种。经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消。故地狱众生,十地顿超;而大海劫火,不能为障,是名兼为。(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引为〕,谓权教菩萨,不受圆融之法,于十地中,寄位显胜,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引导熏习,方能信入圆融,是名引为。(寄位显胜者,谓以三乘之名,安寄十地之位。令权教菩萨修之,渐显圆融之法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权为〕,谓二乘之人,既不能闻,况于受持。故诸菩萨,权示声闻,或在法会,如聋如盲,彰其绝分;或示在道,而能启悟,知可回心,是名权为。(绝分,犹言无分也。在道,则闻法而不为聋盲之状也。)
〔五、远为〕,谓诸凡夫、外道、阐提,悉有佛性。今虽不信,尚知有法可谤,因其知有法故,后必当入,是名远为。(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融三世间为十身
【三藏法数】
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三藏法数】
谓佛了悟真如法性,复以法性为身,故名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谓佛了悟真如法性,复以法性为身,故名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三藏法数】
谓真如法性之理,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乃是法身所證之体,即为所依之土,故名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谓真如法性之理,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乃是法身所證之体,即为所依之土,故名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随所爱法为说
【三藏法数】
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论云:菩萨若已得道,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如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爱著名声福德故,心则喜乐,是名随所爱法为说。
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论云:菩萨若已得道,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如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爱著名声福德故,心则喜乐,是名随所爱法为说。
无为解脱
【三藏法数】
谓无作之戒,性自清净,体本无为,虽持戒法,无持犯相,心体既空,罪性亦泯;故名无为解脱。
谓无作之戒,性自清净,体本无为,虽持戒法,无持犯相,心体既空,罪性亦泯;故名无为解脱。
为开渐之本
【三藏法数】
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證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虽预法会,如聋若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故卢舍那佛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乃开三乘渐次随宜之教,令彼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开解成熟,故华严为开渐之本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證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虽预法会,如聋若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故卢舍那佛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乃开三乘渐次随宜之教,令彼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开解成熟,故华严为开渐之本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为摄末之本
【三藏法数】
摄谓收摄,末即支末。即前三乘教也。佛既为诸小乘之机说三乘法,既成熟已,最后令其悟入佛慧。故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故华严为摄末之本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
摄谓收摄,末即支末。即前三乘教也。佛既为诸小乘之机说三乘法,既成熟已,最后令其悟入佛慧。故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故华严为摄末之本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
不知为无量
【三藏法数】
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为人所诳
【三藏法数】
为人所诳者,谓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今生为人之所诳惑也。
为人所诳者,谓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今生为人之所诳惑也。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
【三藏法数】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者,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者,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三藏法数】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者,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者,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