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96,分160页显示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
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杀
实相为物
数灭无为
据胜为论
择灭无为
诸行有为经
频婆娑罗王为佛最初檀越
声为教体
声为佛事
罽腻吒王为千头鱼
转凡为圣
转轮王为半偈剜身燃千灯
识变六无为
蕴不摄无为
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目连为神通第一,神通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于左方,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论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天台净名疏一曰:「若据胜劣身子为左,若据定慧身子为右。」
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杀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涅槃之先,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三世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连既知佛将涅槃,夏坐竟将般涅槃。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入罗阅城乞食,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彼弟子中无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围打杀之。诸梵志共围打之,烂尽,苦恼甚。是时目连以神通还祇洹精舍,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言:于世尊弟子中为神足第一,何不以神足避之?目连曰:我宿业极重,我于神字尚不能忆,况发通耶?我极患疼痛,来辞汝,取般涅槃。舍利弗言:汝今少停,我当先取灭度。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为亲戚乡人说法,遂取灭度。目连亦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说法,取灭度(增一阿含经十八十九)。时阿阇世王闻梵志打杀目连,极瞋怒。告大臣曰:索彼外道焚杀之。目连闻之,报曰:大王不可作是事,我先作业,注来于身,非可代受。王曰:尊命难违,若捉得当但使出国(毗奈耶杂事十八)。然目连弟子马宿满宿二人,为所谓六群比丘之随一,闻师打杀,愤怒不堪,身毛悉竖,以大力士力,尽捕执杖梵志杀之(戒因缘经二,毗婆沙论四)。时诸苾刍皆有疑,请于世尊言:圣者目连有何业,而外道粉碎其身?世尊曰:往古为婆罗门子,淫溺其妇,于母不孝。一日怒母,发恶语曰:如何得勇力人,打彼身形。依此粗恶语,于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虽證圣道为神通第一,然犹受此报(毗奈耶杂事十八)。又曰:彼昔为弊魔时,数数触娆拘楼孙佛上足弟于尊者毗楼,化作小儿以大杖击彼首,使之流血。即时堕大地狱,以斯宿业,今日为释迦文佛上足,为外道所打杀(魔娆乱经)。
实相为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身)附录。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数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为之一。与新译之择灭无为同。数者,慧之心所法也。以智慧断惑障而證之寂灭涅槃,谓之数灭。见大乘义章二。
据胜为论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论事实,谓之据实通论,就其中之多者胜者而论,谓之据胜为论。如色之名,据实通论,则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悉为色。独于眼根所对之境,与以色之名,则据胜为论也。天台戒疏一曰:「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论,故言心地。」
择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为之一。涅槃之无为法也。
【三藏法数】
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證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诸行有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佛在给孤独园说一切行之迁流乃至佛亦不免舍此身。
频婆娑罗王为佛最初檀越
【佛学大辞典】
(故事)涅槃经二十九说: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治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中略)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闻法已,欲界诸天发八万六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管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智度论三说:频婆娑罗王至伽耶祀舍中迎佛及除结发之千阿罗汉,佛于此中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服饮食卧具医乐。佛即受请。
声为教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教法,以声为体。小乘有部之正义也。俱舍论一曰:「诸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法华玄义八上举旧解之经体三种,其中第一曰:「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唯识述记本一论四种之出体,其中第三曰:「能说能听所有名等声上屈曲,故假从实体即是声,是即第三摄假随实。对法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起信论义记上出教体四门中第一之随相门有四句,其第二句曰:「或喻以音声为性,名句文等声上屈曲,假定无体故。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
声为佛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声演说法,因而济度众生也。天台维摩经疏二曰:「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罽腻吒王为千头鱼
【佛学大辞典】
(传说)王以多杀之罪虽闻马鸣说法,犹生大海中为千头鱼。剑轮回身,斫头。随斫随生,须臾不止。时有罗汉为维那,鸣犍稚,王闻其声,苦痛止息,因请罗汉,长打犍稚。见付法藏传五,行事钞上一,经律异相。
转凡为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转轮王为半偈剜身燃千灯
【佛学大辞典】
(传说)昔有转轮圣王为婆罗门剜身燃千灯,以供养之,闻半偈曰:夫生辄死,此灭为寂。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三,经律异相二十四。
识变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于识变而于心内现似六无为之相分也。(参见:识变)与
蕴不摄无为
【佛学大辞典】
(杂语)积集性者谓为蕴,然无为法非积集性,故不摄于蕴之中,因之而五蕴之中,虽含摄一切之有为法,独无无为法在其中也。俱舍论一曰:「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