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为释迦胁侍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与普贤为两胁侍,文殊为左之侍者。净名玄四曰:「文殊既是释迦左面侍者,此土行最高。」释门正统曰:「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是由胜劣之次第,故文殊为左(即上),普贤为右(即下)也,若依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门时则普贤当在左文殊当在右。以文殊司诸佛之智德,普贤司诸佛之定慧也。故一处以文殊弥勒为两胁侍,以文殊置右弥勒置左。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于佛右边画文殊师利,如童子相貌,顶戴宝冠,于释迦牟尼佛左边画弥勒菩萨。」
(杂语)文殊与普贤为两胁侍,文殊为左之侍者。净名玄四曰:「文殊既是释迦左面侍者,此土行最高。」释门正统曰:「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是由胜劣之次第,故文殊为左(即上),普贤为右(即下)也,若依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门时则普贤当在左文殊当在右。以文殊司诸佛之智德,普贤司诸佛之定慧也。故一处以文殊弥勒为两胁侍,以文殊置右弥勒置左。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于佛右边画文殊师利,如童子相貌,顶戴宝冠,于释迦牟尼佛左边画弥勒菩萨。」
内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无为之对。六妙门也。
(术语)外无为之对。六妙门也。
四有为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刹那生灭。谓一刹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之位名住。住别前后之位名异。无位名灭。此中前三者为有,故同在现在。一为无,故在过去(唯识述记二末),小乘有部立色心之法体为恒有,故其生灭之变化随用而说,不据于体。且离法体别有四相之实性,以使彼心身之作用,生住异灭。故色心之法名为所相,四相名为能相。使先无之色心作用为今有,名为生相。使其作用暂时安住,引其自果,名为住相。使引其自果之作用衰变,名为异相。使其作用遂灭坏,名为灭相,而此生等四相既是有为法,则必别有生等四相。若果有之,则以彼亦应有其馀之四相,而有无穷之失。因之四相有本相随相之二者,随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随相有一能,互为能生所生,故随相之外更无随相,即无无穷之失。如色法之生,有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色之自体作用也,使此色之自体作用生之法为本生相,使色之自体作用住之法为本住相,使色之自体作用异之法为本异相,使色之自体作用灭之法为本灭相(此为四本相亦曰四大相),合为五法,本生相不能自生,更有随生相生本生相,乃至本灭相不能自灭,更有随灭相灭本灭相(此为四有相亦曰四大有相),合为九法,此九法中本生相除自而生馀八法。乃至本灭相除自而灭馀八法。又随生相唯生本生相,而不能生自馀之八法(自与他之七法),乃至有灭相但灭本灭相,而不能灭自馀之八(自与他之七法),此之谓于八一有能。即四本相各对八法有能,四随相各于一法有能,互为能生所生,故更无无穷之失。俱舍论五曰:「此有生等,于八一有能。」
(名数)生住异灭也。(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刹那生灭。谓一刹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之位名住。住别前后之位名异。无位名灭。此中前三者为有,故同在现在。一为无,故在过去(唯识述记二末),小乘有部立色心之法体为恒有,故其生灭之变化随用而说,不据于体。且离法体别有四相之实性,以使彼心身之作用,生住异灭。故色心之法名为所相,四相名为能相。使先无之色心作用为今有,名为生相。使其作用暂时安住,引其自果,名为住相。使引其自果之作用衰变,名为异相。使其作用遂灭坏,名为灭相,而此生等四相既是有为法,则必别有生等四相。若果有之,则以彼亦应有其馀之四相,而有无穷之失。因之四相有本相随相之二者,随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随相有一能,互为能生所生,故随相之外更无随相,即无无穷之失。如色法之生,有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色之自体作用也,使此色之自体作用生之法为本生相,使色之自体作用住之法为本住相,使色之自体作用异之法为本异相,使色之自体作用灭之法为本灭相(此为四本相亦曰四大相),合为五法,本生相不能自生,更有随生相生本生相,乃至本灭相不能自灭,更有随灭相灭本灭相(此为四有相亦曰四大有相),合为九法,此九法中本生相除自而生馀八法。乃至本灭相除自而灭馀八法。又随生相唯生本生相,而不能生自馀之八法(自与他之七法),乃至有灭相但灭本灭相,而不能灭自馀之八(自与他之七法),此之谓于八一有能。即四本相各对八法有能,四随相各于一法有能,互为能生所生,故更无无穷之失。俱舍论五曰:「此有生等,于八一有能。」
四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为)
(名数)(参见:无为)
外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外境不动心者。即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术语)于外境不动心者。即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有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
【佛学常见辞汇】
有因缘造作之法。
(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
【佛学常见辞汇】
有因缘造作之法。
有为转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法生住异灭,常转变也。华严演义钞二十一曰:「杂集论云:若法有生住异灭,可名有为。」生住异灭即转变之相也。
(术语)谓有为法生住异灭,常转变也。华严演义钞二十一曰:「杂集论云:若法有生住异灭,可名有为。」生住异灭即转变之相也。
有为无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法转变无常也。华严演义钞十六下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
(术语)谓有为法转变无常也。华严演义钞十六下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
有为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之诸法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空之一,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三藏法数】
谓五阴等法中,无我、我所,及以常相,皆不可得,是名有为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所执之假名,我所即五阴色身等也。)
【三藏法数】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术语)谓有为之诸法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空之一,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三藏法数】
谓五阴等法中,无我、我所,及以常相,皆不可得,是名有为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所执之假名,我所即五阴色身等也。)
【三藏法数】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有为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之第一义谛为无为功德,其他一切因缘生之功德,谓之有为功德。仁王经上曰:「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术语)涅槃之第一义谛为无为功德,其他一切因缘生之功德,谓之有为功德。仁王经上曰:「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有为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分段生死谓之有为生死,菩萨之变易生死名为无为生死。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无馀。」宝窟下本曰:「分段名曰有为,变易名曰无为。分段之因名为有漏,变易因名为无漏。分段果名有为,变易果为无为。对界内有漏,语界外为无漏,然实是有漏。对界内有为,名界外无为,然实是有为。」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的分段生死,叫做有为生死,若是菩萨的变易生死,则叫做无为生死。
(术语)凡夫之分段生死谓之有为生死,菩萨之变易生死名为无为生死。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无馀。」宝窟下本曰:「分段名曰有为,变易名曰无为。分段之因名为有漏,变易因名为无漏。分段果名有为,变易果为无为。对界内有漏,语界外为无漏,然实是有漏。对界内有为,名界外无为,然实是有为。」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的分段生死,叫做有为生死,若是菩萨的变易生死,则叫做无为生死。
有为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无为果而言。谓结果之自体,为为作造作之有为法者。五果中士用,增上,等流,异熟之四果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为法所结成的果。
(术语)对于无为果而言。谓结果之自体,为为作造作之有为法者。五果中士用,增上,等流,异熟之四果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为法所结成的果。
有为无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无漏有为。有为而通于无漏之法。即胜义对法,四谛中之道谛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识心王,道共戒之无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寻,伺,得及四相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虽然有为但是通于无漏之法。
(术语)又作无漏有为。有为而通于无漏之法。即胜义对法,四谛中之道谛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识心王,道共戒之无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寻,伺,得及四相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虽然有为但是通于无漏之法。
有为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之胜解也。胜解为大地法之心所,故为有为,有为法之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见毗婆沙论二十八,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的胜解,胜解是大地法的心所,故是有为,有为法的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
【三藏法数】
谓有作之戒,依师作法而受,如法而持,则能防非止恶,离诸惑业之缚,故名有为解脱。
(术语)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之胜解也。胜解为大地法之心所,故为有为,有为法之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见毗婆沙论二十八,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的胜解,胜解是大地法的心所,故是有为,有为法的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
【三藏法数】
谓有作之戒,依师作法而受,如法而持,则能防非止恶,离诸惑业之缚,故名有为解脱。
有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诸行有为经之略称。
(经名)诸行有为经之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