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1
典故
1
词典
1
分类词汇
98
其它
1
共98,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1
2
3
4
5
6
7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洗胃
吞鸟
文昌台
封恨
摛笔
楯墨
雕画
吞笔
锋头
带笏
咋笔
痴姨
玉楼受召
倚马可待
中宪大夫
《國語辭典》:
洗胃
拼音:
xǐ wèi
因服下有毒物质或大量安眠药等,对人体造成伤害时,所实施的医疗法。
分類:
洗涤
肠胃
彻底
改过自新
文思
为文
《漢語大詞典》:
吞鸟(吞鳥)
《
晋书·文苑传·罗含
》
:“﹝ 罗含 ﹞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起惊説之。 朱氏 (其母)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后即用为文思灿然之典。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
:“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 唐
李瀚
《蒙求》
诗:“ 罗含 吞鸟, 江淹 梦笔。”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
卷二:“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
分類:
为文
文思
《漢語大詞典》:
文昌台(文昌臺)
唐 代尚书省之别名。 武则天 光宅 元年,改尚书省为文昌台。 唐
陈子昂
《临卭县令封君遗爱碑》
:“遂用畴咨旧章,允怀甿诵,夺之公礼,上之於文昌臺。”参阅
《
新唐书·百官志一
》
。
分類:
尚书省
武则天
光宅
元年
为文
《漢語大詞典》:
封恨
(1).为文表恨。
《
全唐诗
》
卷六九四 褚载 诗残句:“除却 洛阳 才子后,更谁封恨吊
《怀沙》
。”
(2).封藏着怨恨。 宋
辛弃疾
《临江仙》
词:“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
分類:
为文
封藏
文表
怨恨
《漢語大詞典》:
摛笔(摛筆)
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 宋
姜夔
《清波引》
词序:“朅来 湘 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 清
姚鼐
《送张橿亭少詹》
诗:“俯仰一古今,摛笔朱霞散。”
分類:
执笔
为文
铺陈
词序
《漢語大詞典》:
楯墨
《
北史·文苑传·荀济
》
:“ 济 初与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楯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
诗:“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乾。” 清
周亮工
《丙申寒食同张玄洲暨诸同社重登诗话楼凄然有感》
诗之二:“莫向层城听剑戟,空从楯墨感人琴。”
分類:
为文
文人
人从
从军
《漢語大詞典》:
雕画(雕畫,彫畫)
(1).刻镂绘画。 汉
贾谊
《
新书·匈奴
》
:“将为银车五乘,大雕画之。” 南朝 梁
刘勰
《
文心雕龙·诠赋
》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2).引申为文饰。 汉
刘向
《
说苑·贵德
》
:“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
彫畫
:雕刻绘饰。
《
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
“﹝ 贾詡 ﹞少时人莫知,唯 汉阳 阎忠 异之,谓 詡 有 良 平 之奇”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
:“夫木朽不彫,世衰难佐,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彫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
分類:
雕画
刻镂
绘画
为文
文饰
雕刻
绘饰
《漢語大詞典》:
吞笔(吞筆)
犹含毫。比喻构思为文。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补天者,虽欲抑之而不出,吞笔者,安可寝之而无赋?” 唐
元稹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
:“思涌曾吞笔,投虚惯用刀。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
分類:
含毫
构思
为文
《國語辭典》:
锋头(鋒頭)
拼音:
fēng tou
1.刀箭可伤人的锐利地方。用以比喻危险和灾难。如:「避锋头」。
2.言行表现特别活跃或出色,格外惹人注意。如:「他今天晚上出尽了锋头」。也作「风头」。
分類:
犀利
笔尖
形势
引人注目
为文
方向
文词
紧张
情势
《国语辞典》:
带笏(带笏)
拼音:
dài hù
玉带和笏板,为文官的装束。《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授太尉,赐带笏,仍敕枢密以功颁示内外诸将。」
分类:
玉带
带和
笏板
为文
文官
装束
《漢語大詞典》:
咋笔(咋筆)
犹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北齐
颜之推
《
颜氏家训·勉学
》
:“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投员外从公虞》
诗:“咋笔话肝肺,咏兹枯鱼章。”
分類:
构思
为文
时常
笔杆
《国语辞典》:
痴姨
拼音:
chī yí
后魏宦者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贫,及承祖为文明太后所宠贵,亲戚皆因其援求利益,独杨氏不欲,且不受人的馈赠资助。承祖遣人乘车往迎,大哭拒上,故苻家内外皆称其为「痴姨」。后承祖败,有司执其二姨至殿廷致法,杨氏因衣服破败而免罪。见《北史。卷九十一。列女传。魏姚氏妇杨氏传》。
分类:
宦者
姨母
杨氏
家贫
为文
文明
太后
宠贵
北魏
《漢語大詞典》:
玉楼受召(玉樓受召)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 长吉 将死时,忽昼见一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 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 长吉 气絶。”后因以为文士早死的典实。 宋
《书陈孟刚〈童乌集〉后》
:“ 孟刚 弱冠,头角崭然……云何得疾,遽召玉楼。” 清
周亮工
《古香堂诗序》
:“不然,才名如 李贺 而玉楼受召,犹在 终贾 之年,岂不备极荣休。”
分類:
为文
文士
早死
典实
《國語辭典》:
倚马可待(倚馬可待)
拼音:
yǐ mǎ kě dài
晋朝桓温领兵北伐,命令袁虎斜靠著马写一篇告示,袁虎不一会儿即写满七张纸,而且文情并茂。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比喻文思敏捷,写作迅速。唐。
李白
〈
与韩荆州书
〉:「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公子此时,一团兴致,觉得这事倚马可待,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也作「倚马千言」。
分類:
才思敏捷
为文
顷刻
《漢語大詞典》:
倚马(倚馬)
靠在马身上。 南朝 宋 刘义庆
《
世说新语·文学
》
:“ 桓宣武 北征, 袁虎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絶可观。”后人多据此典以“倚马”形容才思敏捷。 唐
吴融
《灵池县见早梅》
诗:“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 明
徐渭
《渔阳三弄》
:“奇禽瑞兽虽嘉兆,倚马雕龙却祸芽。”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
:“对客挥毫不构思,自矜倚马男儿。”
分類:
马身
身上
后人
据此
《漢語大詞典》:
中宪大夫(中憲大夫)
金 代为吏部文官正五品的封阶, 明 清 则为文职正四品封阶。
《
儒林外史
》
第二六回:“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 福建 汀漳道 老友 向鼎 顿首拜题。” 清
曾国藩
《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
:“曾祖某、祖某、父某,皆赠中宪大夫。”
分類:
吏部
文官
官正
五品
封阶
为文
文职
四品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