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健毫
刚健的笔。谓善于为文。 唐 罗隐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健毫惊綵凤,高步出冥鸿。” 宋 王禹偁 《滁州全椒县宝林寺重修大殿碑》:“兹殿之碑,非公而谁?健毫不抽,实寺之羞。”
分類:刚健为文
《漢語大詞典》:文望
善为文的声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间, 查初白 学士、 声山 宫詹 均在词馆,有文望,人皆呼为 查翰林 。” 清 钮锈 觚賸续编·豹仙:“ 徐州 李蟠 以文望雄於乡,跌宕自喜。”
分類:为文声望
《國語辭典》:洗胃  拼音:xǐ wèi
因服下有毒物质或大量安眠药等,对人体造成伤害时,所实施的医疗法。
《漢語大詞典》:吞鸟(吞鳥)
晋书·文苑传·罗含:“﹝ 罗含 ﹞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起惊説之。 朱氏 (其母)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后即用为文思灿然之典。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才过吞鸟之声,德迈怀皎之智。” 唐 李瀚 《蒙求》诗:“ 罗含 吞鸟, 江淹 梦笔。”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
分類:为文文思
《漢語大詞典》:文昌台(文昌臺)
唐 代尚书省之别名。 武则天 光宅 元年,改尚书省为文昌台。 唐 陈子昂 《临卭县令封君遗爱碑》:“遂用畴咨旧章,允怀甿诵,夺之公礼,上之於文昌臺。”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漢語大詞典》:封恨
(1).为文表恨。全唐诗卷六九四 褚载 诗残句:“除却 洛阳 才子后,更谁封恨吊《怀沙》。”
(2).封藏着怨恨。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
《漢語大詞典》:摛笔(摛筆)
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朅来 湘 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 清 姚鼐 《送张橿亭少詹》诗:“俯仰一古今,摛笔朱霞散。”
《漢語大詞典》:楯墨
北史·文苑传·荀济:“ 济 初与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楯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乾。” 清 周亮工 《丙申寒食同张玄洲暨诸同社重登诗话楼凄然有感》诗之二:“莫向层城听剑戟,空从楯墨感人琴。”
《漢語大詞典》:雕画(雕畫,彫畫)
(1).刻镂绘画。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将为银车五乘,大雕画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2).引申为文饰。 汉 刘向 说苑·贵德:“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
彫畫:雕刻绘饰。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贾詡 ﹞少时人莫知,唯 汉阳 阎忠 异之,谓 詡 有 良 平 之奇”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夫木朽不彫,世衰难佐,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彫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
《漢語大詞典》:吞笔(吞筆)
犹含毫。比喻构思为文。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补天者,虽欲抑之而不出,吞笔者,安可寝之而无赋?” 唐 元稹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思涌曾吞笔,投虚惯用刀。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
《國語辭典》:锋头(鋒頭)  拼音:fēng tou
1.刀箭可伤人的锐利地方。用以比喻危险和灾难。如:「避锋头」。
2.言行表现特别活跃或出色,格外惹人注意。如:「他今天晚上出尽了锋头」。也作「风头」。
《国语辞典》:带笏(带笏)  拼音:dài hù
玉带和笏板,为文官的装束。《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授太尉,赐带笏,仍敕枢密以功颁示内外诸将。」
《漢語大詞典》:咋笔(咋筆)
犹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投员外从公虞》诗:“咋笔话肝肺,咏兹枯鱼章。”
《国语辞典》:痴姨  拼音:chī yí
后魏宦者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贫,及承祖为文明太后所宠贵,亲戚皆因其援求利益,独杨氏不欲,且不受人的馈赠资助。承祖遣人乘车往迎,大哭拒上,故苻家内外皆称其为「痴姨」。后承祖败,有司执其二姨至殿廷致法,杨氏因衣服破败而免罪。见《北史。卷九十一。列女传。魏姚氏妇杨氏传》。
《漢語大詞典》:玉楼受召(玉樓受召)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长吉 将死时,忽昼见一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 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 长吉 气絶。”后因以为文士早死的典实。 宋 《书陈孟刚〈童乌集〉后》:“ 孟刚 弱冠,头角崭然……云何得疾,遽召玉楼。” 清 周亮工 《古香堂诗序》:“不然,才名如 李贺 而玉楼受召,犹在 终贾 之年,岂不备极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