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孙刘(孫劉)
(1). 三国 吴 主 孙权 和 蜀 主 刘备 的并称。《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孙 刘 二氏,割有 交 益 。” 刘良 注:“ 孙 刘 ,谓 孙权 、 刘备 也。” 南朝 梁元帝 《与武陵王纪书止蜀军东下》:“地拟 孙 刘 ,各安境界。”《周书·静帝纪论》:“ 静帝 越自幼冲,绍兹衰绪。内相挟 孙 刘 之诈,戚藩无 齐 代 之彊。” 元 萨都剌 《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次韵》:“ 孙 刘 事业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莓苔。”
(2). 三国 魏 孙资 和 刘放 的并称。《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刘 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也。”《南史·顾觊之传》:“ 覬之 曰:‘ 辛毗 有云, 孙 刘 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 金 元好问 《杨之美尚书挽章》诗:“千古 孙 刘 有餘责,一时 燕 许 更谁同。”
(3). 晋 孙绰 和 刘惔 的并称。二人皆为当时名士。事见《晋书》本传。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清言不屈, 孙 刘 詎减於中军。”
(2). 三国 魏 孙资 和 刘放 的并称。《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刘 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也。”《南史·顾觊之传》:“ 覬之 曰:‘ 辛毗 有云, 孙 刘 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 金 元好问 《杨之美尚书挽章》诗:“千古 孙 刘 有餘责,一时 燕 许 更谁同。”
(3). 晋 孙绰 和 刘惔 的并称。二人皆为当时名士。事见《晋书》本传。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清言不屈, 孙 刘 詎减於中军。”
《漢語大詞典》:向用(嚮用)
谓为当时所重;合于时用。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三折:“先生正当向用之际,何以有此山林之念?”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倭患》:“其子 綎 ,从 滇 黔 起,屡奏功;其后 朝鲜 之役,亦以凯旋,为时向用。”
(1).谓有意任用。《宋史·选举志一》:“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鉅公,皆繇此选,而 仁宗 亦嚮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輒赫然显贵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 蒋赐棨 韩鑅 虽尚列朝籍,亦不復嚮用。”
(2).指被重用。 宋 叶适 《故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黄公墓志铭》:“为 宝謨阁 直学士,入为礼部尚书,天下意公嚮用矣。”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侵侵乎见知於诸大老,勃勃乎嚮用矣。”
(1).谓有意任用。《宋史·选举志一》:“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鉅公,皆繇此选,而 仁宗 亦嚮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輒赫然显贵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 蒋赐棨 韩鑅 虽尚列朝籍,亦不復嚮用。”
(2).指被重用。 宋 叶适 《故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黄公墓志铭》:“为 宝謨阁 直学士,入为礼部尚书,天下意公嚮用矣。”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侵侵乎见知於诸大老,勃勃乎嚮用矣。”
《漢語大詞典》:金墉
(1).西方的城。《文选·张衡〈西京赋〉》:“似 閬风 之遐坂,横西洫而絶金墉。” 薛综 注:“墉,谓城也。絶,度也。言阁道似此山之长远,横越西池,而度金城也。西方称之曰金。”
(2).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晋 潘岳 《西征赋》:“金墉鬱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旁望斗城,金墉万仞。”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3).古城名。 三国 魏明帝 时筑,为当时 洛阳城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唐 贞观 后废。《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 晋 陆机 《洛阳地记》:“ 洛阳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 ,东北角有楼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瑶光寺 北有 承明门 ,有 金墉城 ,即 魏氏 所筑。”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 嘉平 六年, 司马师 废其主 芳 ,迁於 金墉 。 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晋 ,出舍 金墉城 。 晋 杨后 及 愍怀太子 至 贾后 之废,皆徙 金墉 。 永康 二年, 赵王伦 簒位迁 惠帝 ,自 华林 西门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金墉 之耻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
(2).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晋 潘岳 《西征赋》:“金墉鬱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旁望斗城,金墉万仞。”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3).古城名。 三国 魏明帝 时筑,为当时 洛阳城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唐 贞观 后废。《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 晋 陆机 《洛阳地记》:“ 洛阳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 ,东北角有楼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瑶光寺 北有 承明门 ,有 金墉城 ,即 魏氏 所筑。”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 嘉平 六年, 司马师 废其主 芳 ,迁於 金墉 。 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晋 ,出舍 金墉城 。 晋 杨后 及 愍怀太子 至 贾后 之废,皆徙 金墉 。 永康 二年, 赵王伦 簒位迁 惠帝 ,自 华林 西门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金墉 之耻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