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为底(爲底)
治足茧。山海经·南山经:“﹝玄龟﹞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郭璞 注:“底,躪也;为犹治也。” 袁珂 校注:“底同胝,足茧也。可以为底,可以治足茧也。”
为什么。 唐 唐彦谦 《越城待旦》诗:“为底朱颜成老色,看人青史上新名。” 宋 杨万里 《憩楹塘驿》诗:“松鸣竹啸响千崖,为底炎蒸吹不开。” 宋 沈辽 《答林夫五颂次元韵》之四:“世间明闇一毫端,为底忙时不肯闲。”
《分类字锦》:亘古为底(亘古为底)
柳宗元石涧记亘古为底达于两涯
《國語辭典》:郫筒  拼音:pí tǒng
一种盛酒器。一说郫地出大竹,土人截取竹筒盛酒,号称为「郫筒」。一说郫地土人剖取竹筒作为酿酒之用,称为「郫筒」。唐。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五首之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唐。李商隐 因书诗:「海石分棋子,郫筒当酒缸。」
《漢語大詞典》:纸本(紙本)
以纸为底的字画。有别于绢本。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诗:“唯閲 元和 韩侍郎 ,始得纸本歌且详。” 宋 范成大 《题张希贤纸本花·牡丹》诗:“生綃多俗格,纸本有真艳。”
《国语辞典》:绛帖(绛帖)  拼音:jiàng tiè
北宋潘师旦以「淳化阁帖」为底本所摹刻的帖子,二十卷。内容有所增损,因刻于绛州(今山西新绛),故称为「绛帖」,世称为「潘驸马帖」。相传潘氏死后,其二子各分得十卷。长子将上十卷抵债没入公库,绛州官署补刻馀卷,称为「东库本」;次子补刻前十卷,称为「私家本」。后又有新绛本、伪刻十二卷本及其他翻刻本行世。原拓本传世极少,今仅存宋拓残本若干卷。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五。淳化阁帖》。
《漢語大詞典》:青地
(1).以青为底色。 汉 朱仲 《相贝经》卷十五:“青地緑纹,谓之援贝。”红楼梦第三回:“进入堂屋,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
(2).青草地。 唐 贾岛 《荒斋》诗:“落叶无青地,閒身著白衣。”
《國語辭典》:绢本(絹本)  拼音:juàn běn
绘写在绢上的书画。如:「这两幅山水绢本,画得十分精致。」
《國語辭典》:木画(木畫)  拼音:mù huà
一种工艺技法。以木为底,表面镶嵌各种木竹类、贝、宝石类等饰物。汉朝时发明,至唐代广为流行。
《國語辭典》:梯形  拼音:tī xíng
只有两边平行的四边形称为「梯形」。
《国语辞典》:墨蝶  拼音:mò dié
动物名。以墨绿色为底色,上有白色斑纹。分布在低山带,通常于春夏出现,产量很少,雌雄色彩、斑纹、翅形均相同,但雌蝶较大。
《國語辭典》:漳缎(漳緞)  拼音:zhāng duàn
一种产于福建省漳州的丝织物。以缎为底,花纹皆为纯绒,颇柔厚。
《国语辞典》:垫底(垫底)  拼音:diàn dǐ
1.做为底部。如:「你先用胶布垫底,免得弄湿了。」
2.空腹时,先吃少许食物,避免胃部受刺激。如:「你要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底。」
《国语辞典》:龙鳞装(龙鳞装)  拼音:lóng lín zhuāng
一种古书装订的方式。先取一素卷为底,另以同宽异长的厚质纸叶,自短至长依次书写,除首叶因裱于卷端,而须单面书写外,馀叶皆双面书写,并逐叶以右端所留馀尾,贴于首叶左端之下成书。舒展时,各叶叠积如鳞状,故称为「龙鳞装」。收藏时,则可用手捲起,方便携带。
《国语辞典》:三角柱  拼音:sān jiǎo zhù
以三角形为底的柱体。上下底平行相等,旁有三棱,侧面为三面。如三棱镜即属此体。也称为「三棱柱」。
《国语辞典》:三角锥(三角锥)  拼音:sān jiǎo zhuī
由四个三角形合成的角锥。可以任一面为底,共有四面。也称为「四面体」、「三棱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