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64 【介绍】: 唐营州柳城人。其父为契丹酋长。幼持节行,善骑射,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肃宗即位,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节度使。平安史之乱,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用兵谋定而战,能以少击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代宗朝封临淮郡王,卒赠太保,谥武穆。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光弼。营州柳城人。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寻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范阳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肃宗立。更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迁司空。拜郑国公。乾元元年兼侍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上元元年拜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河中尹晋绛等州节度使。进太尉。宝应二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藏名太庙。图形淩烟阁。长庆二年薨。年五十七。赠太保。谥曰武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西人。本姓安,赐姓李。初为朔方将,积劳擢云麾大将军。累封临川郡王。代宗大历八年为盐州刺史。曾助浑城击破吐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5 【介绍】: 唐河南缑氏人,祖籍并州文水。字伯苍。武平一孙。曾祖武载德,为武则天族弟。德宗建中四年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封临淮郡公,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八年,还朝秉政,力主削藩。十年,裴度用兵淮西讨吴元济,王承宗请赦元济,元衡叱之。未几,被李师道所遣刺客刺死。有《临淮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封临淮郡公。旋出为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入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十年六月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杀害。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奉为“瑰奇美丽主”。魏泰以为“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临汉隐居诗话》)。《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洛阳东南)人。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贞元中,历监察御史、华原令、比部员外郎。贞元末,迁御史中丞。永贞中,贬右庶子,复为御史中丞。元和二年正月,自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授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征为相。十年六月,因力主对藩镇用兵,被藩镇遣刺客杀害。元衡工五言诗,当世流传,往往被于管弦。有《武元衡集》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二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武元衡(758~815) 唐代官员、诗人。字伯苍,唐代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武则天玄侄孙。建中四年(783)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门下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为宰相。后遇刺身亡,赠司徒,谥忠悯。《全唐诗》录其诗197首,有《临淮集》《武元衡集》。所作七律《送田三端公还鄂州》,“鄂州杂诗碑”录存。
全唐诗补逸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宪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为盗所害,年五十八。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举进士。德宗朝迁御史中丞。元和二年由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吏部尚书。充剑南节度使。封临淮郡公。八年复知政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事中书。元衡叱其悖慢。承宗怒。使盗害之。赠司徒。谥忠悯。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
旧唐书本传
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
岁寒堂诗话
武元衡律诗胜古诗。
唐才子传
元衡诗,虽时见雕镌,不动机构,要非高斫之所深忌。
《唐诗品》
伯苍词锋艳发,如青萍出匣,所向辄利;意度鲜华,如芳兰独秀,采思绵绵。五言长调,当时竟称绝艺。其在元和诸子,自权相而下,丰美孤高,此当独步。
《艺苑卮言》
权德舆、武元衡、马戴、刘沧五言,宵铁中铮铮者。
唐音癸签
武相宦达后工诗,虽致理未绵,时复露鲜华之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曹州南华人。俗姓邢。从黄檗山运禅师出家,参学诸方,不惮艰苦,行业纯一,得佛法要意。住真定临济院。卒谥慧照大禅师,后人称临济禅宗,为禅宗五大宗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7 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末禅僧。嗣洪州黄檗希运而得禅法。宣宗大中八年(854)后,住镇州临济院,世称临济和尚。禅锋峻峭,开临济宗一派,为唐末禅门五宗之一,在五代至两宋间影响巨大。卒谥慧照禅师。其论禅之语,后人辑《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二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邢氏。曹州南华人。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即慕禅宗。初依希运禅师。止黄檗山。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玄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辞黄檗。参大愚。愚问什么处来。玄云。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教。玄举前话。且问愚以遭黄檗打。过所在处。愚云。黄檗恁么老婆心。为汝得彻困。汝犹不知。反从我觅过耶。玄于是大悟云。元来佛法无多子。愚因揕其衣领。诘之云。适来汝尚不知其过。而今又道佛法无多子。汝见个什么如此。玄无语。但筑愚肋下三举而已。愚拓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玄即走见黄檗。檗云。尿床鬼子。来来去去作么。玄云。只为老婆心切。檗云。大愚饶舌。待见与他一顿。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是。遂鼓檗一掌。檗笑云。者风颠汉。敢来这里捋虎须。参堂去。 玄一日辞黄檗。檗云。什么处去。玄云。不是河南。即是河北。檗枮柱杖便打。玄捉住柱杖云。者老汉莫盲枷瞎棒。已后错打人去在。檗唤侍者。把将柱杖拂子来。玄唤侍者。把将火来。檗云不然。但将去。汝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玄还乡党。俯徇请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禅苑。上堂云。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上堂。夫为法者。不避丧身命。我在先师处。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顿。谁为我下得手。时有僧云。某甲下得手。玄与柱杖。其僧拟接。玄便打。咸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将示灭。乃集嗣法诸徒。说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如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偈毕坐逝。谥慧照。塔号澄灵。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人也。参学诸方不惮艰苦。因见黄檗山运禅师。鸣啄同时了然通彻。乃北归乡土。俯徇赵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焉。罢唱经论之徒皆亲堂室示人心要。颇与德山相类。以咸通七年丙戌岁四月十日示灭。敕谥慧照大师。塔号澄虚。言教颇行于世。今恒阳号临济禅宗焉。
宇文临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宇文籍子。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元年,自礼部郎中,两度入为翰林学士。二年,迁中书舍人。三年,责授复州刺史。
王宗瑶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王建假子。从建入川,累有战功。唐昭宗景福初官茂州刺史,后徙简州。建称帝建前蜀,宗瑶兼中书令。后受遗诏辅政。王衍嗣立,封临淄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袁州宜春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为人尚节气,轻财重义,为乡里所称。应进士举,久困场屋。至昭宗乾宁五年方登第。历国子博士,后以郎官致仕。以歌诗擅名,尤工乐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虚中,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自号临沂子。为人尚节气,轻财重义,为乡里所称誉。初久困场屋,昭宗乾宁五年(898)登进士第。历国子博士,后以郎官致仕。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七〇、《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毂以歌诗擅名,尤长乐府。辛文房称其“辞多寄寓比兴之作,无不知名”(《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王毂诗集》3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则记《王毂集》1卷。《唐才子传》尚谓其撰《前代忠臣临老不变图》1卷、《观光集》1卷等,今皆佚。《全唐诗》存诗18首,其中《秋》、《燕》、《牡丹》三首又作王睿诗。
王宗绾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本名李绾。唐昭宗乾宁元年,王建改其姓名,录为假子。累官知蜀州。从建破东川,领武定军节度使。前蜀王建永平、通正间,历马步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北路行营都制置使,东北面都招讨,屡立战功。为人宽厚谨慎,功高不矜。王建终,受顾命辅政。王衍嗣位,封临洮王。
杨濛 朝代:五代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吴国国君杨行密第三子,字志龙。武义元年,封庐江郡公。时徐温秉政,濛内不能平,温恶之。及兄杨隆演卒,濛以次当立,温竟奉濛弟杨溥嗣位。改封临川王,累加昭武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乾贞六年,废为历阳公。徐知诰将谋受禅,遣人谮濛,因构罪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2 【介绍】: 五代时妫州人,祖籍幽州,字尚质。高思继子。李克用诛思继兄弟,行周仅十余岁,刘仁恭收于帐下。后唐庄宗灭梁,以功领端州刺史,迁振武军节度使,历镇彰武、昭义。后晋高祖时,为西京留守,安从进叛,以襄州行营都部署讨平之。后汉高祖入汴,加中书令,为招讨使平杜重威于邺,封齐王。后周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卒于位,谥武懿。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行周字尚质。幽州人。后唐庄宗灭梁。以功领端州刺史。同光末出守绛州。天成中迁颍州团练使。长兴初改振武军节度使。历镇彰武昭义。晋祖时加同平章事。为西京留守。镇天雄。徙镇归德。出帝时加兼侍中。汉祖入立。加守太傅兼中书令。代李守贞为天平节度使。改邺都留守。加守太尉。封临清王。乾祐中加守太师。进封邺王。周祖入立。改封齐王。广顺二年卒。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武懿。
范延光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相州临漳人,字子壤。李嗣源牧相州,录为亲校。嗣源下郓州,与后梁军对垒。命延光间行求兵于李存勖。为后梁俘获,榜笞数百,胁以白刃,终不泄其事。存勖入汴,乃得释。后唐开国,授检校工部尚书。嗣源即位为明宗,延光累官至枢密使。后晋高祖时封临清王,以太子太师致仕。为仇家杨光远所害。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九
延光字瑰。相州临漳人。后唐同光中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即位。擢宣徽南院使。迁检校司徒。迁枢密使。出为成德军节度使。长兴中加同平章事。清泰中徙宣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晋祖入立。封临清王。天福二年举兵反。寻败降。改封高平郡王。以太子太师致仕。为杨光远所杀。赠太师。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二
继恭。晋天福中威武军节度福建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加特进检校太傅。封临海郡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五代南唐人。李建勋镇临川(今江西抚州)时,令其口占一诗云。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全唐诗》据之存诗2句。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王讳喝。生声氏。世居性海之滨。偶事激徒于剑门。幼而孤。长有气岸。戚人威音王。尝荐之帝尧。尧任为谏官。于时浩浩怀山。襄陵洪水致害。尧患之。与四岳谋治。四岳亟举鲧。鲧治水亡效。帝乃震怒。王于帝前。麾退四岳。四岳悚惕。不敢仰视。虽未有以献替。百官惮王。犹雷霆也。俄辞爵。之崆峒之墟。见混元子。得长生久视之术。自是夷犹海岱。世莫得而见之。虽春秋左氏所寄声伯。恐亦其族氏也。汉初。高帝与项羽。争天下。王在齐海。闻之喜曰。此吾有为时也。遂自齐求见羽于关中。羽见而悦之。未及官。适高帝逼羽。羽返旆。与高帝接战于广武。高帝使娄将军挑战且辰羽。羽怒甚。乃亟用王。于是娄烦弓矢不知堕地。人马皆辟易。是日项羽喜剧。顾谓王曰。天下事稍定。吾以夏口处子。王辗然而笑曰。夫高世之士。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亡所取也。设有取者。是商贾之事。喝不为矣。遂拂衣复归于海上。厥后霸王不𥪰于汉。及罹困阨。中思欲复用王。而不可得。因欷歔泣下沾襟。李唐有天下。浮图教聿盛于世。自天子公侯。靡不宗奉。王闻而喜曰。吾闻。释氏禅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绝无始生死根本。于是出访其道。遇江西马祖大师。祖授以向上纲宗立地成佛之旨。王大悦。颇觉平昔所用粥饭。气廓如也。祖复迁之特室。以正法眼藏𢌿之。王再拜辞曰。是非喝所敢当也。祖慰勉之。会百丈再参。祖竖起拂子。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旧处。丈拟议。祖遽以王用事。丈震聩三日。乃大悟。王名声由此复振于世。黄檗运公初见百丈。丈举前挂拂话。次偶及王。黄檗不觉吐舌。未几临济于大愚言下发明。黄檗大机之用。遂忽见王。于是气增十倍。自此临济奉王从事。出没卷舒。互相显发。如雷如霆。四方震骇。学者自远而归之。凡三圣兴化大觉之流。其大机大用。皆自王而启之。故当时畏惧。莫有膺其锋者。因目之曰。金刚王宝剑。或曰。踞地师子。或曰。探竿影草。其威誉功烈如此。时无位真人。与王同辅临济。觉者多昵无位真人。济廉知绐曰。无位真人是甚乾屎橛。其后学者方一意宗王。及济将终。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三圣曰。争敢灭却。济曰。向后有人问。汝作么生。三圣亟以王为对。济曰。谁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驴边灭却。洎济示寂。王慨然叹曰。性海吾乡也。法界吾宇也。威音王吾戚也。吾受知于尧。成名于项羽。自吾舍俗归释。晚得临济全提大用之人云亡。吾已矣乎。后五百岁。必假吾以禦葛藤。而出乎凡夫曰矣。遂不知终。既而果然泛泛者。皆窃王声势用事。其邪正真伪。竟莫之辨。独汾阳偈曰。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英灵衲子由是想见王之风乎焉。其府属。曰宾曰主。曰照曰用。皆有功于宗门云。 赞曰。予于无尽藏。得异书焉。若世所谓金刚圈栗棘蒲木上座。及王之机缘。皆见其始末根绪。非若近世泛泛语之。而不雅驯。故特撰次之。然春秋左氏。谈王道者也。至于神降于莘石。言于魏榆。犹详著之。高僧赞宁增修僧传。号称闳览博识。而王亲见马祖。陶铸百丈。夹辅黄檗。而建立临济之宗。其全机大用。独冠古今。光明硕大如此。而不见书于传。岂宁辈蔽于俗学。违无尽藏。觅异书。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洪罪古禅师说法有三失。谓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是临济所立。在百丈黄檗。名大机大用。在岩头雪峰。名陷虎却物。古以为从上佛祖法门。非临济所立。一失也。巴陵真得云门之旨。凡语中有语。名死句。语中无语。为活句也。巴陵三语。谓之语。则无理。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古非毁之。二失也。两种自己。世尊偈曰。陀那微细识。习气如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以第八识为真。则虑迷无自性。非真则虑迷为断灭。故曰。不开演立言之难也。古创建两种自己。三失也。因代古书。以正洪之误。 承古和南。上书觉范禅师足下。某老且惫。谬与传灯之齿。侧承足下瑰伟奇杰之风。未即抠衣。然伏膺徽闻。伫悦之勤。良益深矣。每谓。佛运滨兹叔世。释德下衰。不有卓绝之士。兴颓禦侮。障堤末流。则林间抱道之士。安能寂住无为。而不虞魔事哉。往见足下纪述林间录。才运精致。衍绎孰复。异不之排。怨不之诽。使古人残膏剩馥。沾丐后来。自非闳览洽闻。孰能尔耶。某顷隶进士。时颇知读书。自以不至抵滞。及剔发游方。密探佛祖之妙。则知所以履实践真。缅悟前习。特尘垢秕糠耳。方刮摩铲除。若不暇岂复有意于人事哉。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某喜为之折屐。盖一代至教。所以震于天下者。由近古宗匠维持之力也。足下诚能手发其抠。使彼典刑事业。光明舄弈。传之不腐。实莫大之幸。及足下成书。获阅之。方一过目。烂然华丽。若云翔电发。遇之骇然。及再三伸卷。考覈事实。则知足下树志浅矣。夫文所以纪实也。苟忽事实。而高下其心。唯骋歆艳之文。此杨子所谓。从而绣其盘悦。君子所以不取也。其裁剸八十一人。谅希九九之数。亦吾宗伟人能事。备于此矣。若某无似之迹。弃之可也。特蒙记著。而罪以说法之失者三。其一曰。判三玄三要。为玄妙三句。其二曰。罪巳陵语。不识活句。其三曰。开两种自己。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诚足下明鉴若此。然某说法。绝不喜人传之。往往误为灵源禅师见赏。以谓有补于学者。不意返获罪于足下。且灵源盖宗门一代典刑。足下既以某说法有过。能不波及灵源乎。孔子曰。是而可忍。孰不可忍。请试辨之。夫开三玄者。盖一期善巧方便。简别机缘。以启大道之深致。非私设偏见。而苟异于佛祖也。固尝谓。三玄法门。是佛祖正见。虽临济独标三玄。以立宗旨。盖亦同归佛祖之极。岂别私有一法附耳而密传。若果私有。则为纤儿佞夫。献奸纳贿。而私取之矣。曷得为天下公传之大道乎。是之临济之道。即佛祖之道。佛祖之道。即天下之大道也。且分三玄。而三要不分者。盖玄既分。则要在其中矣。汾阳偈云。三玄三要事难分。诚使不分。则不应言难。既曰难分。则是可分。而但难之之谓也。今予分难分之法。以激学者专门党宗之弊。直指妙悟为极则。于何而不可乎。足下谓。三玄在百丈黄檗。但名大机大用。在雪峰岩头。则名陷虎之机。某谓。三玄是佛祖正见。然则古今称谓虽异。其实则一也。某与足下之论。殆冥合矣。何必以人情相訾乎。复谓。愚以气槩人。则毁教乘。以为知见。及自宗不通。则又引知见以为證。噫斯言过矣。夫具眼宗师。道性如故。法性亦如。法性如故。岂有听说自他之异。要在临机。抑扬纵夺。为人去钉楔。脱笼头而已。此从上宗门说法之仪式也。奈何谓之以气槩人乎。足下为书。必欲扶持宗教。既有是志。而不探佛祖之心。则虽舞等奋辞。愈疏脱矣。然则开三玄之失非也。罪巴陵语不识活句者。此足下读愚书未审耳。夫巴陵亲见云门者也。方云门在世。气宇如王。其肯以语句为事。尝曰。此事若在言句上。三藏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奈何巴陵未旋踵。而违戾师教。矜能暴美。求信于人。以谓将三转语。足以报答云门。更不为其作忌。予故鄙其自屈宗风。以为语句。便后世泛尔之徒。矜驰言语。丧失道源。自巴陵始也。又曷尝谓。其语非活句乎。蒙示教曰。有问。提婆宗。答曰。外道。是可以鉴作死语。然则僧问德山。如何是佛。山云。佛是西天老比丘。亦应鉴作死句也。夫岂然哉。宗师临机大用。要在悟物而已。讵若搜章摘句之学。以工拙较耶。果以工为活句。拙为死句。则鸟窠吹布毛。亦拙矣。侍者何由悟去哉。承论巴陵三语曰。谓之语则无理。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呜呼此失之远矣。夫死句活句。虽分语中有语语中无语之异。然在真实人分上。棒喝讥呵。戏笑怒骂。以至风声雨滴。朝明夕昏。无非活句也。岂唯玄言妙句而已哉。必如足下。以无理而赴来机。为活句。标为宗门绝唱。则从上宗师答话。俱无准的。第临时乱道。使人谓之。语则无理。谓之非语。则赴来机含胡模棱而已。于戏其以宗门事。当儿戏乎。且吾教经论。大义粲然。史氏犹以为华人好谲者。攘庄列之语。佐其高层累驾。腾直出其表而不信。况足下自判宗门旨趣如此。使彼见之。能不重增轻薄。足下略不念此何耶。然则予所以罪巴陵者。以其衒语句慢师资。而昧大体也。足下则爱珊瑚枝枝撑著月之句。夫罪昧大体。而矫弊公论也。泥好句而斥公论。天下其以为当乎。然则不识活句之失非也。开两种自己。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者。某所以开之之意。于答施秘丞二篇中。备言之矣。盖禀佛祖懿范。为末代学者。明示根本。使舍日用光影。直了空劫已前本来自己也。由今时多以机辩玄妙为极则。故说二种。以验浅深。然如来以三身设化仪。少林以皮髓别亲疏。洞山以偏正立宗旨。至于马鸣。则以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予故驾此之说。以救末代学者弃本之弊。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难也。足下所举首楞严偈。盖解深密经偈耳。且教乘五时之异。学者不得不明。如深密经。即第三时教。说不空不有。破第二时之空教也。若首楞严。即第五时说了义教。当是时大机可发。故为阿难。开示成佛法门。其曰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者。盖圣人重举解深密经。以谓往昔根未熟时。常不开演。非谓说首楞严时也。足下不究前后五时之异。妄谓圣人恐惧立言之难。且世尊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讵有自在法王。不敢决断真妄。椰榆其事。首鼠两端。而贻惑后人乎。又诸经标列法门。千修万件。曷尝以之为难。而置不辨耶。承高论曰。以第八识言。其为真耶。则虑无自性。言其非真耶。则虑迷为断灭。故曰。我常不开演。噫予每读至此。未尝不废卷而痛惜也。何则。世尊云。性识真空。性空真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足下则谓。圣人亦不敢以为真。又不敢以为非真。使世尊果颟顸如此。则三界群生。安所归仰乎。足下平生蹈伪。至此败灵尽矣。夫首楞严者。决定直指一心本来是佛。不同他教。足下又谓。二种错乱修习。亦不敢间隔其辞。卢于一法中生二解。然世尊非怀多虑者也。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则圣人种智妙圆无施而不妙虑也者。即众生攀缘妄心也。予禀种智说法。足下一以妄虑沮毁之。及引经。又非允当。然则不知圣人立言之失。非也。夫言迹之兴。异端所由生。自非明哲禀正义辞而辟之。则生生趋竞。而宗涂替矣。予闻之。昔吾宗盛时。人人以道德实行。光明于世。未始贵于立言。及德之衰。于是始立僧传。今足下复出新意。迹赞辞。行褒贬。是为作者职也。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春秋正一王之法。以权辅用。以诚断礼。以忠道原情。从宜救乱。因时黜陟。此其大略也。某开二种自己宪章佛祖懿范。俾学者黜玄解而究本。所谓以权辅用者也。讥巴陵溥师。资珍语句。所谓以诚断礼者也。分三玄启大道深致而矫弊。所谓从宜救乱。因时黜陟者也。凡此盖乃心弘道。以敦出家大节。足下一切毁之则失。所谓以忠道原情者也。凡足下之书。既谬圣人道。又乖世典。安狂行褒贬乎。至于诋訾照觉不取死心。亦失体之甚。虽陈寿求采。班固受金。亦不尔也。自述宝镜三昧。则托言朱世英。得于老僧。自解法华。辅成宝镜之辞。置之九峰传。则曰。石碑断坏。有木碑。书其略如此。噫兹可与合眼拿金。而谓市人不见者。并按也。夫宝镜三昧。洞山虽云受之云岩。盖验人亲切之旨。未应作为文具而传之也。又佛祖之法。等心普施。虽异类不间。讵有同门学者窃听之。而咒令倒痾贤圣之心。果匾曲尔乎。又其辞曰。重离六交。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为五。夫洞山传达磨宗旨者也。重离卦则伏羲文王之书(果若此言。则是洞山□□林宗旨。而传伏羲文王之书。依彷离卦而建立五位。然洞山大宗师也。肯尔哉)。足下公然凿空缔立。而诬冈之。其罪宜何诛焉。大抵事有昧于实。害于教。人虽不我以。其如神明何。足下讥揣古人。固不少矣。返更冒荣致谴。昔许敬宗面与修晋史。晚陷佞臣之名。后世遂以晋史。非出正人之手。而弗重切。幸惩艾前失。深探道源。履以中正。然后从容致思揖让钩深。著为法度之典。贻之后世。规得失。定正邪。而断以列圣大中之道。使万古莫敢拟议。若达磨辨六宗。则予亦甘心受诛于足下。夫何言哉。既不能尔。予是以强颜一起。与足下审订伪妄。使吾门来者。无蹈足下之覆车。亦某终始尽忠于佛。而行传道辟邪之志气也。干冒慈严。伏幸恕罪。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