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有空中三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为有空中之三教,谓佛,最初为破凡夫外道之我执,说阿含经等,示法有我无之理,次为破彼法执,说般若经等,示诸法皆空之理,终为破有空之二执,说解深密经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为大乘之至诚。依之而言初时之说为有教,第二时为空教,第三时为中道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了义灯一本。
合中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鼻根之于香境,待香微接于鼻根而知觉,是云合中知。如眼根之于色境,则反之,故云离中知。俱舍论二曰:「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违。」同光记二曰:「此宗眼耳意三取非至境,鼻舌身三唯取至境。若依胜论外道,六根皆取至境。」
色香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止观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悉为中道实相之谓也。
地中
【佛学大辞典】
(杂名)称一寺院境内之附属寺也。亦云内。
行法中间立座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密教行者于修法中间有要事立座时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间,依要事立座时,结五股印,诵吽字,然后却去。传云:念诵之时有要事立座出时,蟠念珠安坛上而出云云。」
言诠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中道之理,原离言说,然欲说之,必用言语。言语所显之中道,谓之言诠中道,与离言中道相区别。
【佛学常见辞汇】
中道之理,本离言说,但为了要说,就非用言语不可,这种言语所显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与离言说的中道不同。
忌中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以修七七之斋会也。(参见:四十九日)
四十九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七七日。即中阴之日数也。
成假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所云四中之一。(参见:中道)
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佛学常见辞汇】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含中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密含中道之理之教,即天台四教中之通教也。藏通二教虽皆唯诠界内真空谛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教于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于后教。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谛也。见法华玄义释签二三等。
【佛学常见辞汇】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佛入中国之始
【佛学大辞典】
(故事)茶香室丛钞十三曰:「晋王嘉拾遗记云: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国来朝,则申毒国之一名也。有道术人名尸罗,百三十岁。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善衒惑之术,于其指端出浮屠十层,高三尺,乃诸天神仙,巧丽特绝,人皆长五六分,分列幢盖鼓舞,绕塔而行,歌唱之音,如真人矣。按此乃佛法入中国之始。申毒即身毒也。视列子所载周穆王时化人事,尤为明显矣。」野客丛书四:「佛法之入中国,其来久矣。观魏略西戎传曰:昔汉哀元寿元年,博士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传浮屠经。又观刘向列仙传。序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则知汉成哀间,已有佛经矣。观汉武故事,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降,得金人之神,上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馀,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又元狩三年,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帝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道人。知是劫灰。又知佛法自武帝时,已入中国矣。今人惟知佛法入中国,自明帝始,不知自武帝始也。薛正己记,仲尼师老聃,师竺乾,审是则佛入中国,又不止于武帝。」
佛经入中国
【佛学大辞典】
(故事)疑耀二曰:「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隋经藉志曰:其书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灭。又刘向列仙传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经。又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口传浮屠经。此皆白马未入中国之前也。况明帝时,傅毅对帝所言,皆是佛书。使先此未有佛书,毅何从而得之。是明帝前,虽有其书,尚未盛行。自白马既来之后,其说乃盛耳。」宋朝类苑曰:「佛经之入中国,自竺法兰摩腾二师,以后汉明帝时暨至白马寺,首译四十二章经。历晋及十六国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来,及华人之善竺音者,迭相翻译。讫开元录,凡大小乘经律论圣贤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正元又别录新经二百馀卷。元和之后,译经遂废。太宗太平兴国初,有梵僧法贤法天施护三人自西域来,雅善华音,太宗宿受佛记,遂建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访得凤翔释清照,深识西竺文字,因尽取国库新贮西来梵夹,首令三梵僧诠择未经翻者,各译一卷,集两街义学僧评议,论难锋起。三梵僧以梵经华言对席读,众僧无以屈,译事遂兴。后募童子五十人,令习梵学,独得惟净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慧悟绝异,尽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陈恕建议,以为费国家供亿,愿罢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许。讫今所译新经论学,凡五百馀卷。自至道以后,多惟净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译众上言,请如元正造录,诏令润文官参知政事赵安仁与翰林学士杨亿同编修,凡为二十卷。乃降赐太宗所作释门文字,令编其名题入录。安仁等及释众再上表请御制释门文章,许之。六年三月,赐御制法音前集七卷,共论次其文理,以附于先皇之次,而冠于东土圣贤集之首。译经院置润文官。尝以南北省官学士充,中使一人监院事,译经常以梵僧,后令惟净同译经。梵学笔受二人,译缀文二人,评议二人,皆选名德有义学僧为之。」
但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空假之外有不二之中,谓之但中。别教之中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离开空有二边,但取中道,叫做但中,为天台别教的中观。
妙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对于别教隔历之中,而谓圆教圆融之中为妙中。辅行一之三曰:「即此法性名为妙中。」
大中小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二种之大中小:一、一增(人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而至八万四千岁者)又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而至人寿十岁者)为小劫,合一增一减而为中劫,成住坏空之四期,各经此一增一减之中劫二十也。而经此成等四期之间,即八十中劫为大劫。是俱舍论之意。二、合一增一减而为小劫,二十增减即二十小劫为中劫,成等四期各经一中劫也。八十增减即四中劫为大劫。是智度论之意。已上二说大劫之量同一。
定中独头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定中之第六识也。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故称独头。
【三藏法数】
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