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三谛之一。中观所对之理也。中者中正绝待之称。谓不离二边不即二边,中正绝待之理也。(参见: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
【三藏法数】
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若以中观观之,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故名中谛。
(术语)天台所立三谛之一。中观所对之理也。中者中正绝待之称。谓不离二边不即二边,中正绝待之理也。(参见: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
【三藏法数】
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若以中观观之,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故名中谛。
中坛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坛之修法也。以不动尊为中坛。
(杂语)五坛之修法也。以不动尊为中坛。
中边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辨中边论。天亲菩萨造,为解释弥勒菩萨所造之辨中边论颂者。三卷,唐玄奘译。又陈真谛译,二卷,谓之中边分别论。
(书名)具名辨中边论。天亲菩萨造,为解释弥勒菩萨所造之辨中边论颂者。三卷,唐玄奘译。又陈真谛译,二卷,谓之中边分别论。
中体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中央之尊体也。就三尊或五佛等而言。
(杂名)中央之尊体也。就三尊或五佛等而言。
中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观之一。观中谛之理也。诸宗各以中观为观道之至极,法相宗以观遍计所执非有,依他圆成非空为中观,三论宗以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为中观,天台宗以观三千诸法一一绝待为中观。然天台所立之中观,有隔历圆融之二法,别教所说,为隔历之中,圆教所说,为圆融之中。隔历之中,于空假之外,有绝待之中,乃但中也。圆融之中,为空假绝待之中,其中即不但中也。盖别教之义,原隔历空假之二者,故随于空假之外不得不隔历中道。然空假本来非为别物,空即假,假即空也,然则离此空假相待之绝待之中,亦非在相待之外。相待即绝待也,绝待即相待也,故空假中之三者为一法之异名,即假即空即中也。空之外无假,假之外无空,空假相待之外,无中之绝待,中之绝待外,无空假之相待。是为圆教至极之中观。
【佛学常见辞汇】
观想中谛之道理,为三观之一。
【三藏法数】
中即中正,绝二边对待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为中。由观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故也。盖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皆绝待,即为圆中,是名中观。
(术语)三观之一。观中谛之理也。诸宗各以中观为观道之至极,法相宗以观遍计所执非有,依他圆成非空为中观,三论宗以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为中观,天台宗以观三千诸法一一绝待为中观。然天台所立之中观,有隔历圆融之二法,别教所说,为隔历之中,圆教所说,为圆融之中。隔历之中,于空假之外,有绝待之中,乃但中也。圆融之中,为空假绝待之中,其中即不但中也。盖别教之义,原隔历空假之二者,故随于空假之外不得不隔历中道。然空假本来非为别物,空即假,假即空也,然则离此空假相待之绝待之中,亦非在相待之外。相待即绝待也,绝待即相待也,故空假中之三者为一法之异名,即假即空即中也。空之外无假,假之外无空,空假相待之外,无中之绝待,中之绝待外,无空假之相待。是为圆教至极之中观。
【佛学常见辞汇】
观想中谛之道理,为三观之一。
【三藏法数】
中即中正,绝二边对待之谓也。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为中。由观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故也。盖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皆绝待,即为圆中,是名中观。
中观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称曰中论,(参见:中论)
(术语)世称曰中论,(参见:中论)
中观释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中观释论,九卷,安慧菩萨造,赵宋惟净等译。释中观论二十七品中之前十三品者。
(书名)具名大乘中观释论,九卷,安慧菩萨造,赵宋惟净等译。释中观论二十七品中之前十三品者。
日禹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禺中者午前十时,巳时也。天台宗以之配于五时中之般若时。法华经科注曰:「如日禺中时。」
(术语)禺中者午前十时,巳时也。天台宗以之配于五时中之般若时。法华经科注曰:「如日禺中时。」
正中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正午也。
(杂语)正午也。
可中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可中犹纵使也。沩山警策曰:「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守遂注曰:「若顿悟正因两字,则百川会海。」【又】犹俗云恰好也。王仲初词曰:「可中三日得相见。」
(杂语)可中犹纵使也。沩山警策曰:「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守遂注曰:「若顿悟正因两字,则百川会海。」【又】犹俗云恰好也。王仲初词曰:「可中三日得相见。」
寺中
【佛学大辞典】
(杂名)寺内之支坊或曰塔头。或曰寺中。
(杂名)寺内之支坊或曰塔头。或曰寺中。
共中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共法)
(术语)(参见:共法)
共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共功德。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馀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馀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馀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共功德,即佛与其他圣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术语)又曰共功德。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馀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馀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馀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共功德,即佛与其他圣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共中不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共法)
(术语)(参见:共法)
共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共功德。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馀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馀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馀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共功德,即佛与其他圣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术语)又曰共功德。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馀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馀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馀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共功德,即佛与其他圣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因中说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因上说果之论法。涅槃经三十七曰:「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智度论四十三曰:「知人日食数匹布,不可食,从布因缘得食,是名因中说果。如见好画而言好手,是为果中说因。」
(术语)于因上说果之论法。涅槃经三十七曰:「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智度论四十三曰:「知人日食数匹布,不可食,从布因缘得食,是名因中说果。如见好画而言好手,是为果中说因。」
因中有果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论。计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谷生而论其谷中既有禾性是也。(参见:外道)附录十六外论。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论。计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谷生而论其谷中既有禾性是也。(参见:外道)附录十六外论。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