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权(中權)
合乎时宜或情势。论语·微子:“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遭乱世,身废弃以免患,合於权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 鲁隐公 郑祭仲 是也。”《后汉书·隗嚣传》:“将军以至德尊贤,广其谋虑,动有功,发中权。”
《漢語大詞典》:枢轴(樞軸)
(1).机关运转的中轴。比喻中央权力机关或相位。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尝因夜卧,各言其志, 处俊 曰:‘愿秉枢轴一日足矣。’”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范仲淹 入参宰政, 富弼 继秉枢轴,二人以天下之务为己任。” 明 张居正 《恭述祖德》诗:“愚臣备枢轴,理道惭无裨。”
(2).喻中枢;中心。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正名杂义》:“其切则襍举散字以为用,未尝一用字母部首,故枢轴繁乱而读不可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七篇:“ 包拯 、 颜查散 而外,以他人为全书枢轴者,在先亦已尝有。”
《漢語大詞典》:中要
(1).犹中枢。旧唐书·昭宗纪:“自艰难播越,尝随侍左右,握兵中要,皆奇而爱之。”
(2).有权势的宦官。北齐书·祖珽传:“ 后主 亦令中要数人扶侍出入,著纱帽直至永巷。” 唐 元稹 《五弦弹》诗:“水精帘外教贵嬪,瑇瑁筵心伴中要。”旧唐书·张镐传:“ 张镐 性简澹,不事中要。”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中要,谓中人居权要者,如 李辅国 之类。”
《國語辭典》:枢密(樞密)  拼音:shū mì
1.枢密使的简称。参见「枢密使」条。
2.政府机密的政务。《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唐。白居易 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泄之辜,请验迹于紫泥,方定刑于丹笔。」
《國語辭典》:枢密使(樞密使)  拼音:shū mì shǐ
职官名。枢密院的长官。唐代宗时始置,由宦官担任,后世权任渐重;五代改用士人,权与宰相齐等。宋增置副使,元改称知院,明初废置。简称为「枢密」。
《漢語大詞典》:省劄
古代中枢各省的文书。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六:“其登科时年甚少,復中法科,继闻以法科进者不大拜,悔之,不受省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省札既下, 吴农丞 辨析状云:‘ 革 弟 蒙 ,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缴驳,圣恩宽大,遂畀祠廪。’”
分類:中枢文书
《漢語大詞典》:东华(東華)
(1).传说仙人 东王公 又称 东华帝君 ,省称“东华”。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四:“西龟初定籙, 东华 已校名。”云笈七籤卷四八:“削灭九阴气,记上 东华 名。” 明 张居正 《应制白鹤吟》之四:“金简忽传天上字, 东华 初纪大椿年。”参见“ 东王公 ”。
(2). 明 清 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 东华门 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 明 袁宏道 《途中怀大兄》诗:“一自直 东华 ,先鸡每戒睡。”
(3).泛指朝廷。 清 龚自珍 《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 东华 事可哀。”
(4).见“ 东华门 ”。
《國語辭典》:东王公(東王公)  拼音:dōng wáng gōng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东华帝君。领导男仙,常与领导女仙的西王母并称。见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也称为「木公」、「东王父」。
《國語辭典》:东华门(東華門)  拼音:dōng huá mén
泛称京城的东门。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
《漢語大詞典》:枢庭(樞庭)
亦作“ 枢廷 ”。 政权中枢;内庭。 宋 曾巩 《侍中制》:“比回翔于禁闥,遂更践于枢庭。” 宋 陆游 《答钤辖启》:“列属枢廷,自不安於清选;佐州 京峴 ,犹误被於明恩。”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稗事数则:“﹝ 成王 ﹞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閲 明 参政 亮 捷报,命王閲之。” 清 龚自珍 《以事诣圆明园和内直友人春晚退直》:“警蹕闻传膳,枢廷述地方。”
《漢語大詞典》:省郎
(1).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省禁中,故称。南史·王韶之传:“ 晋帝 自 孝武 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谓西省郎。”
(2).指中枢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赠窦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还 成都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 唐 贞观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谢朓 诗云‘芳洲採杜若’,乃责 坊州 贡之,当时以为嗤笑。”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夫华族高门,膏腴世爵, 春秋 则代为执政, 六朝 则世戴金貂,著作秘书,不屑省郎。”
(3).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省禁中,故称。南史·王韶之传:“ 晋帝 自 孝武 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谓西省郎。”
(4).指中枢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赠窦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还 成都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 唐 贞观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谢朓 诗云‘芳洲採杜若’,乃责 坊州 贡之,当时以为嗤笑。”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夫华族高门,膏腴世爵, 春秋 则代为执政, 六朝 则世戴金貂,著作秘书,不屑省郎。”
《漢語大詞典》:枢府(樞府)
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 宋 代多指枢密院, 明 和 清 初多指内阁, 清 雍正 以后多指军机处。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曹侍中 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 宋 陆游 《贺张都督启》:“恭审诞膺册书,首冠枢府。”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爹爹,你藏器待沽,终须有日登枢府。” 清 汪懋麟 《新岁荷真定公寄书并二律见问次韵酬谢》之二:“枢府紓筹策,官斋尚咏诗。”
《漢語大詞典》:薇省
紫薇省的简称。借指中枢机要官署。 清 赵翼 《寄题同年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 任田 我同榜,薇省班稍后。” 清 赵翼 《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三十年前同馆阁,薇省花砖履交错。”参见“薇垣”。
《漢語大詞典》:薇垣
(1). 唐 开元 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 元 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 明 王猷定 《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
《漢語大詞典》:处中(處中)
(1).居于中枢之位,意谓担任要职。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车丞相 履 伊 吕 之列,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2).执持中正之道。《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秉国之均,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 吕延济 注:“处中,处大中之道也。”
《國語辭典》:肠胃(腸胃)  拼音:cháng wèi
1.肠和胃。《韩非子。解老》:「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治。」《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君有疾在肠胃閒,不治将深。」
2.比喻要害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二》:「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关、岘衿带,跨蹑萧条,肠胃之地。」
《漢語大詞典》:枢极(樞極)
斗枢与北极星。亦以喻中枢权力。 汉 刘歆 《遂初赋》:“蹠三台而上征兮,入北辰之紫宫。侍刘宿於鉤陈兮,拥太常之枢极。”后汉书·梁统传论:“夫宰相运动枢极,感会天人,中於道则易以兴政,乖於务则难乎御物。” 宋 苏轼 《上韩持国》诗:“ 韩 氏三虎秉枢极,中有一虎似 伟节 。” 伟节 , 汉 贾彪 之字。
《漢語大詞典》:紫枢(紫樞)
朝廷中枢部门。宋书·孔觊传:“盪秽紫枢,不俟 鸣条 之誓。” 唐中宗 《授张锡工部尚书制》:“紫枢佇俊,彤管须贤。” 宋 张元干 《瑶台第一层》词:“紫枢将命,紫微如綍,常近君王。”
《漢語大詞典》:省司
中枢各省的有关官署。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请令州府差人自糶官盐,收实估匹段,省司準旧例支用。” 宋 欧阳修 《论救赈江淮饥民札子》:“ 江 淮 之民,上被天灾,下苦贼盗,内应省司之重敛,外遭运使之诛求,比於他方,被苦尤甚。”
分類:中枢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