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8,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苗瑶语族
缅甸联邦
马来半岛
四大名山
泰系各族
青年守则
三教论衡
三性一际
日俄战争
固有道德
观审制度
红山文化
花丝金艺
夯土建筑
河套文化
《国语辞典》:苗瑶语族(苗瑶语族)  拼音:miáo yáo yǔ zú
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和越南、老挝境内的共通语言,为汉藏语系的语族之一。分苗、瑶两个语支,苗瑶语族语言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数词、量词与名词组合时的次序,和汉语相同;形容词作修饰语时在被修饰词之后。
《国语辞典》:缅甸联邦(缅甸联邦)  拼音:miǎn diàn lián bāng
Union of Myanmar
国名。在亚洲东南部,东界寮国、泰国及中国的云南省,西南濒安达曼海,西临孟加拉湾,西北界孟加拉与印度。面积六十七万六千五百五十二平方公里,人口约四千二百一十万。首都为奈比多(Nay Pai Taw)。主要语言为缅甸语、英语。西元一九三七年脱离印度并获自治权,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缅甸独立,一九七四年一月改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七月改国名为缅甸联邦。国庆日订于一月四日。币制为Kyat。
《国语辞典》:马来半岛(马来半岛)  拼音:mǎ lái bàn dǎo
Malay Peninsula
半岛名。位于亚洲最南端,隔离印度洋及中国海。面积约十八万平方公里,最窄的克拉地峡仅五十公里宽。属于热带雨林分布区,矿产资源丰富。
《国语辞典》:四大名山  拼音:sì dà míng shān
中国佛教传说山西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故将此四山视为佛教胜地,合称为「四大名山」。
《国语辞典》:泰系各族  拼音:tài xì gè zú
分布于中南半岛、中国西南部、东南亚地区,拥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种族。如中国的摆夷族、泰国的塞姆族。
《国语辞典》:青年守则(青年守则)  拼音:qīng nián shǒu zé
原为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民国二十四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后由教育部明定为青年守则。共十二条、八十四字。前五条讲八德,中四条叙四维,后三条为智、仁、勇三达德的精神表现。
《国语辞典》:三教论衡(三教论衡)  拼音:sān jiào lùn héng
中国古代辩论儒、释、道三家优劣、是非的活动。
《国语辞典》:三性一际(三性一际)  拼音:sān xìng yī jì
佛教用语。中国华严宗的重要观念。三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谓虚妄的现象;依他起性谓条件和合而成的现象;圆成实性谓无虚妄分别的实相。「三性一际」指无论是虚妄的现象或实相,都是真如本性随缘而起,真实和虚妄是互相贯通,三性是同一,融通无碍。《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三性一际,举一全收。」
《国语辞典》:日俄战争(日俄战争)  拼音:rì é zhàn zhēng
西元一九○四至一九○五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三省境内的战争。结果由美国调停,双方签定朴资茅斯条约,内容大致为俄国承认日本为朝鲜的宗主国,且转让长春以南的势力给日本。
《国语辞典》:固有道德  拼音:gù yǒu dào dé
原有的道德。以中国而言,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再其次是和平。
《国语辞典》:观审制度(观审制度)  拼音:guān shěn zhì dù
清末中国与列强所订不平等条约中,凡中外人民讼案,由被告所属官吏审理,而由原告所属官吏莅庭观审的制度。
《国语辞典》:红山文化(红山文化)  拼音:hóng shān wén huà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因在内蒙古赤峰市郊区红山后发现,故称为「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辽阔,东起辽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主要特徵是红地黑彩陶器和压印的字纹陶器,并有多种石制农具和细石器工具。
《国语辞典》:花丝金艺(花丝金艺)  拼音:huā sī jīn yì
一种珍玩制作技艺。是中国历朝皇族黄金珍玩的制作技艺,以纯金、纯银为体,镕化抽丝后,编丝结股或锤丝成片,再以宝石珠玉镶嵌,覆烤繁彩珐琅而成。历代的花丝金艺品,细则纤毫灵动,大则结构设计巧思毕现,创意惊人。
《国语辞典》:夯土建筑(夯土建筑)  拼音:hāng tǔ jiàn zhú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始使用的建筑技术。为使泥土紧密,防水渗漏而加以夯打,其功能犹如今日的滚压路基。
《国语辞典》:河套文化  拼音:hé tào wén huà
中国旧石器晚期的文化,分布于华北河套地区。其石片器与欧洲的勒伐式及莫斯提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