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行
(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
《漢語大詞典》:中权(中權)
合乎时宜或情势。论语·微子:“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遭乱世,身废弃以免患,合於权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 鲁隐公 郑祭仲 是也。”《后汉书·隗嚣传》:“将军以至德尊贤,广其谋虑,动有功,发中权。”
《漢語大詞典》:中阃(中閫)
(1).内室,内宫。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孙翰林:“遽呼左右逐之,出中閫,即不见。” 明 张居正 《恭颂母德》诗:“圣化基中閫,坤仪贞万方。”
(2).犹中军。元史·伯颜传:“乃命 阿剌罕 取道 独松 , 董文炳 进师於海渚,臣与 阿塔海 忝司中閫,直指伪都。”
《國語辭典》:大将(大將)  拼音:dà jiàng
1.职官名。古代的军职,位于诸将之上。《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2.泛称高级将帅。《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
3.团队中技艺高、风度好的重要人物。如:「他是这次国家代表队里的大将,也是最受欢迎的球员。」
《國語辭典》:三军(三軍)  拼音:sān jūn
1.周制,诸侯大国统率三军,每一军共一万二千五百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
2.旧时的左、中、右三军,后为军队的通称。如:「勇冠三军」。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曹操自引军马来迎,正逢高顺,三军混战。」
3.现代称呼陆、海、空军。
《國語辭典》:右军(右軍)  拼音:yòu jūn
1.古时天子三军,为中军、左军、右军。《左传。桓公五年》:「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
2.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故有王右军之称。唐。高适 途中寄徐录事诗:「空多箧中赠,长见右军书。」
《國語辭典》:总兵(總兵)  拼音:zǒng bīng
1.统领军队。《隋书。卷四○。元谐传》:「上敕谐曰:『公受朝寄,总兵西下。』」《宋史。卷二五。高宗本纪二》:「以周望为两浙、荆湖等路宣抚使,总兵守平江。」
2.职官名。明朝设置,为一高级武官,奉令统军镇守。清时为绿营兵的高级统将,位次提督。
《漢語大詞典》:上军(上軍)
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 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 。”史记·齐太公世家:“ 晋 使 郤克 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 士燮 将上军, 欒书 将下军,以救 鲁 卫 伐 齐 。”后汉书·何进传:“是时置 西园 八校尉,以小黄门 蹇硕 为上军校尉,虎賁中郎将 袁绍 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 鲍鸿 为下军校尉。”
《漢語大詞典》:五军(五軍)
(1).古代军制。 春秋 时 晋 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国语·晋语四:“蒐於 清原 ,作五军。” 韦昭 注:“ 晋 本有上军、有中军、有下军,今有五军,新上下也。”
(2).古代军制。 汉 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军六师,千列百重。” 李善 注:“汉官仪:‘ 汉 有五营。’五军即五营也。”
(3).古代军制。 明 代京军三大营之一。 成祖 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唐 贾至 《燕歌行》:“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漢語大詞典》:龙旌(龍旌)
(1).画有龙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 南朝 宋 谢庄 《侍宴蒜山诗》:“龙旌拂紆景,凤盖起流云。”《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每抱沉机扶社稷,一人有庆万家荣,早愿拜龙旌。” 明 王守仁 《登阅江楼》诗:“絶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2).画有龙的旗帜。中军帅旗。 唐 卢照邻 《结客少年场行》:“龙旌昏朔雾,鸟阵捲寒风。”
《漢語大詞典》:七军(七軍)
(1). 唐 代军队出征时,中军一军,左、右虞候各一军,左、右厢各二军,共七军。通典·兵一:“ 大唐 卫公 李靖 《兵法》曰:‘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
(2).泛指七支军队。《三国演义》第七四回:“遂加 于禁 为征南将军,加 庞德 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 樊城 。”
《漢語大詞典》:中卒
中军的兵卒。《商君书·境内》:“国尉分地,以中卒随之。” 朱师辙 解诂:“中卒,中军之卒。”
《漢語大詞典》:龙幡(龍幡)
(1).画有龙的旗帜。黄庭内景经·肾部:“苍锦云衣舞龙幡,上致明霞日月烟。” 蒋国祚 注引 吕祖 曰:“龙幡是水生龙之象也。” 清 魏耕 《董逃行》:“矠鱉射鲤整后厨,龙幡阿娜客来迟。”参见“ 龙旂 ”。
(2).中军主帅之旗。 宋 孔平仲 《紫髯将军》诗:“龙幡遮火烧 赤壁 ,东南风急天絳色。” 明孙仁孺《东郭记·为将军》:“从军苦,黄花緑野,画角促龙幡。”参见“ 龙旂 ”。
《漢語大詞典》:龙旂(龍旂)
亦作“ 龙旗 ”。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國語辭典》:准将(准將)  拼音:zhǔn jiàng
一种军阶。居少将之下,上校之上。
《漢語大詞典》:中镇抚(中鎮撫)
六朝 时对中军、镇军、抚军将军的合称。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 六朝 人称……中军、镇军、抚军将军为中镇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