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停丧(停喪) 拼音:tíng sāng
1.人死后,已敛而停灵不葬。《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周瑜停丧于巴丘。」
2.停止服丧。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停丧》:「停丧之事,自古所无。自建安离析,永嘉播窜,于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2.停止服丧。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停丧》:「停丧之事,自古所无。自建安离析,永嘉播窜,于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韵府拾遗 阳韵》:九丧(九丧)
北史吴悉达传:悉达后欲改葬,亡失坟墓,推寻弗获,叫诉神祇,忽于悉达足下地陷,得父铭记,因迁葬曾祖已下三世九丧,倾尽资业,不假于人,哀感毁悴,有过初丧。有司奏闻,标闾复役,以彰孝义。
《漢語大詞典》:丧沮(喪沮)
灰心失望。《后汉书·袁绍传》:“时 进 既被害,师徒丧沮,臣独将家兵百餘人,抽戈 承明 ,竦劒翼室,虎叱羣司,奋击凶丑。”《宋书·武帝纪中》:“朝野丧沮,莫有固志。”《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