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国语辞典》:一折  拼音:yī zhé
1.全价的十分之一。
2.拇指与食指伸直两端的距离。《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张荩双手承受,看时是一只合色鞋儿。将指头量摸,刚刚一折。」也作「一榨」。
3.戏剧的一节段,元人曲本以一宫调的曲一套为「一折」。《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将廷秀推入戏房中,把纱帽员领穿起,就顶王十朋祭江这一折。」
《國語辭典》:三弦  拼音:sān xián
乐器名,弹拨乐器。长柄,无品(无按音格),三条弦,琴筒为方形圆角,上蒙蟒皮。有大三弦与小三弦之分。俗称为「弦子」。
《漢語大詞典》:梵夹(梵夾)
亦作“ 梵荚 ”。亦作“ 梵筴 ”。
(1).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 唐 李贺 《送沈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 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 清 赵翼 《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西域取经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灾 与 施护 ,各持梵筴来献,此 宋 时取经故事也。”
(2).指用板夹两端以绳穿结的书籍装帧样式。 宋 王巩 闻见近录:“国书严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来,用金花白罗纸,金花红罗褾,黄金轴。 神宗 时,詔为黄金梵筴,以轴大难披閲也。”
《国语辞典》:向斜  拼音:xiàng xié
一种地质褶皱构造,使得岩层两端拱起向中心倾斜弯曲故呈凹沟状,且向斜轴中心的岩层,其沉积年代越新。
《漢語大詞典》:桢干(楨榦)
亦作“ 楨干 ”。
1.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障土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楨榦。” 孔 传:“题曰楨,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楨,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歭尔芻茭、糗粮、楨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楨干、芻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楨榦之富,虞衡作之。”
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楨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姚信 、 楼玄 、 贺邵 、 张悌 、 郭逴 、 薛莹 ……皆社稷之楨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镇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楨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楨干。”
3.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 延 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詔曰:‘昔 周 之爵封千有八百,而 姬 姓居半者,所以楨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 尧 敦九族, 周 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漢語大詞典》:横卷
犹席卷。 宋 陈与义 《观江涨》诗:“叠浪併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他吐亿兆万丈的赤舌,几几乎横卷大空。”
(1).左右两端有轴的横幅书画。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六朝名画横卷。用克丝作楼臺锦褾……出等白玉碾花轴。”
(2).犹横经。后汉书·翟酺传:“ 光武 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卷,为海内所集。”
《國語辭典》:合龙(合龍)  拼音:hé lóng
修筑桥梁、堤防时,接合最后的空隙部分,称为「合龙」。也称为「合龙门」。
《國語辭典》:平衡  拼音:píng héng
1.一种仪礼。将上身与腰折成直角,使头与腰齐平。《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
2.各方面的数量或质量相互抵消,成为一种静止状态。
3.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钩权矣。」
《國語辭典》:车辖(車舝)  拼音:chē xiá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车辖,大夫刺幽王也。」或亦指燕乐其新婚之诗。首章二句为:「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
《國語辭典》:鸱尾(鴟尾)  拼音:chī wěi
古代宫殿屋脊两端瓦制的兽形装饰物。古人以为海中蚩精能避水患,故多以蚩为饰。因形似鸱尾,故称为「鸱尾」。《北史。卷五○。高道穆传》:「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也作「蚩尾」、「鸱甍」、「鸱吻」、「祠尾」。
《國語辭典》:鸱吻(鴟吻)  拼音:chī wěn
古代宫殿屋脊两端的兽形装饰物。《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都城门等及寺观鸱吻落者殆半。」也作「鸱尾」。
《漢語大詞典》:两中(兩中)
两端当中。《宋书·郑鲜之传》:“通 滕 者则以无讥为证,塞 滕 者则以隐处为美,折其两中,则异同之情可见矣。”
分類:两端当中
《漢語大詞典》:土炭
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国语辞典》:巴船  拼音:bā chuán
拉船。将两条绳子,各系在船的两端,另一头则固定在各别的岸边,过河时渡船的人拉收绳子,使船靠向岸边。如:「船夫一面巴船,一面悠閒地哼著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