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53,分104页显示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93 94 95 96 下一页
李福业
刘光业
唐绍(字 遵业 )
崔绍业
封思业
李业( 赵王、薛王 名 隆业 )
李广业
释崇业(号 安国 )
李嗣业(字 嗣业 虢国公 忠勇 )
薛业
王承业
郑馀庆(字 居业 号 详衷 荥阳郡公 贞 )
僧无业( 杜 大达国师 )
张籍(字 文昌 世称 张司业、韩门弟子 行第 十八 )
其它辞典(续上)
徐敬业(别称 匡复府上将 )李福业
刘光业
唐绍(字 遵业 )
崔绍业
封思业
李业( 赵王、薛王 名 隆业 )
李广业
释崇业(号 安国 )
李嗣业(字 嗣业 虢国公 忠勇 )
薛业
王承业
郑馀庆(字 居业 号 详衷 荥阳郡公 贞 )
僧无业( 杜 大达国师 )
张籍(字 文昌 世称 张司业、韩门弟子 行第 十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 【介绍】: 初姓李。唐曹州离狐人。李绩孙。少从绩征伐,有勇名。袭爵英国公,历迁太仆少卿、眉州刺史。中宗嗣圣元年,坐赃,贬柳州司马。会武则天废帝,戮唐宗室,敬业乃乘人怨,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共讨武氏,自称匡复府上将,拥兵十余万,传檄州县。后兵败,为部下所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则天时酷吏。天授二年,自右卫翊二府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与王德寿等分往剑南、黔中等六道鞫流人。光业见万国俊等盛行残杀而得荣贵,乃肆其凶恶,唯恐后之。杀九百人。卒。中宗神龙元年,诏除名,追夺所有官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唐长安人,字遵业。唐临孙。博学,善《三礼》。中宗神龙时,为太常博士,历迁左台侍御史、度支员外郎。睿宗立,数言政损益,擢给事中。玄宗先天二年,帝讲武骊山,绍以典仪坐失军容,被斩。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一
绍。尚书临孙。神龙时历官侍御史员外郎。睿宗即位。累转给事中兼太常少卿。先天二年。元宗讲武骊山。绍以典仪失军容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雍州咸阳人。崔馀庆子。武则天时,官至秋官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渤海人。武周久视元年为殿中侍御史,随军讨阿悉吉薄露之叛,初为所败,后引西突厥兵,诱薄露而斩之。历官户部郎中。中宗神龙二年,为幽州都督,终于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 【介绍】: 唐宗室。睿宗第五子。本名隆业,后单名业。始王赵,进封薛王,以好学授秘书监,开元初拜太子太保,累历州刺史。孝友,帝特亲爱,患疾时帝亲为祈祷。卒赠惠宣太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730 【介绍】: 唐宗室。李神通曾孙。释褐宁州参军,历许州扶沟令、渭州别驾等职。官至剑州长史。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初莫知所从来。俄偕弋阳道岸。依文网律师。究毗尼学。服勤罔怠。黉肆推为元长。夙与淄川恪齐名。而挺特刚毅过之。闻望之美。彻于宸冕睿宗朝。斥旧邸造寺。号安国。诏业居之。仍入承明殿薰脩。授上菩萨戒。施与优渥。时菩提寺。方治殿宇。业悉以所得助其役。盖其平生未尝畜长也。开元中。属微疾。顾弟子曰。吾数穷化尽。汝曹其谨循戒检。无令放逸。遂终于所居。西明寺之别院是。于澄照寔适孙云。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崇业。不知何许人也。初同弋阳道岸。学毗尼于文纲之法集。业之服勤淬砺罔怠。黉肆之间推居元长。与淄州名恪齐名。挺拔刚毅过之。美声洋洋达于禁闼。睿宗圣真皇帝操心履道。敕以旧邸造安国寺。有诏业入承明熏修别殿。为帝授菩萨戒。施物优渥。佥回舍修菩提寺殿宇。抑由先不畜盈长之故也。开元中微疾。嘱弟子曰。吾化穷数尽。汝曹坚以防川无令放逸。语讫终于所居寺之别院。业即南山之嗣孙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 【介绍】: 唐京兆高陵人,字嗣业。长七尺,膂力绝众。玄宗天宝六载,从高仙芝攻勃律,大破吐蕃兵,以战绩授右威卫将军,号为“神通大将”。后又从高仙芝攻大食至怛逻斯,兵败,力战掩护仙芝得脱,加骠骑大将军。安禄山反,诏与郭子仪等相倚角,常为先锋,战功甚伟。封虢国公,加卫尉卿。围相州战中,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而卒。谥忠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天宝间处士。独孤及尝称其“敦于诗,困于学,敏于行。口弗言禄,禄亦不及,居之淡如,君子也”。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天宝间处士,与柳芳、赵骅、独孤及等人有交游,尝西游庐山,独孤及、赵骅、王定等人作《送薛处士游庐山序》。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二八。独孤及称其“敦于诗”。《全唐诗》存诗2首。唐诗汇评
薛业,生卒年里贯均未详。玄宗朝处士。肃宗时,曾西游庐山,独孤及、赵骅、王定、张有略等均作文送行。代宗初尚在。《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独孤及《送薛处士业游庐山序》
薛侯敦于诗,困于学,敏于行。时然后言,言而寡尤;口弗言禄,禄亦不及。识其真者以为永叹,而薛侯居之澹如。君子哉,若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天宝十四载,以羽林大将军除太原尹。安禄山反,诏兼河东节度使。平原太守颜杲卿向其求援,承业不出救兵。肃宗至德元载,因军政不修,为李光弼所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20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字居业。郑絪从子。少勤学,善属文。代宗大历进士。德宗贞元中由翰林学士累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坐事贬郴州司马。顺宗以尚书左丞召。宪宗立,复入相。时主书滑涣弄权,馀庆面叱之。拜太子少师,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祭酒事,奏率文官捐俸修国子监。穆宗立,加检校司徒。卒谥贞。有《郑馀庆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820 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登进士第。德宗贞元八年(792)擢翰林学士,十四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十六年贬郴州司马。顺宗即位,征为尚书左丞。宪宗立,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元年(806)罢为太子宾客。后历国子祭酒、兵部尚书、凤翔节度使等职。元和十四年封荥阳郡公。穆宗立,进位检校司徒,卒谥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有集5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馀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人。大历中进士。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郴州司马。顺宗立。以尚书左丞召。宪宗朝复以本官知政事。罢为太子宾客。累除太子少师。封荥阳郡公。穆宗立。进位检校司徒。卒年七十五。赠太保。谥曰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寻遍参名山圣迹。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卒谥大达国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薙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尔䌷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于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无业。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及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加趺。商于缁徒见皆惊叹。此无上法器。速令出家绍隆三宝。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业身逾六尺。屹若山立。顾必凝睇声仵洪钟。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业于是礼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瞻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八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远赍敕旨迎请。准至作礼白之曰。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法委国王请师熟虑。此回恩旨不比常时。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相时而动无累后人。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烦圣主。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俗龄六十二。僧腊四十二。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积香薪而行茶毗。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异香西来都馥氛氲。阖境士庶咸皆闻睹。及薪尽火灭。获设利罗璨若珠玉。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泣血收之。殓以金棺。乃命郢匠琢石为塔。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安葬于练若之庭。业迁化之岁。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遂为碑颂。敕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焉。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商州上洛人。其母李氏。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遂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跏趺。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大寂一见异之。业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寔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寔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寔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赡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入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远赍敕旨迎请。业笑曰。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坐。奄然归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约830 【介绍】: 唐吴郡人,寓居和州乌江,字文昌。德宗贞元十五年进士。宪宗元和元年,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得升迁,家贫,有眼疾,孟郊嘲为“穷瞎张太祝”。后累迁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也称张司业或张水部。与当时名士多有交游,韩愈尤贤重之。长于乐府诗,颇得白居易推崇。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0?有生于767、768、772,卒于829等说 字文昌,排行十八,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其为“穷瞎张太祝”(《寄张籍》)。曾从学于韩愈,且得其称扬,世称韩门弟子。当时朝野名士皆与之游,如王建、孟郊、贾岛、于鹄,多所赠答。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有《张籍简谱》。张籍又与白居易相友善,其文学观念亦与白相近。其诗工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白居易称誉曰:“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古乐府,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多用口语,精警凝炼而又平易自然,正如宋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著有《张司业集》,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景明刊本8卷。《全唐诗》存诗6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唐诗汇评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一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元和初,调补太常寺太祝。十一年转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省秘书郎,经韩愈推荐,授国子博士。长庆二年,除水部员外郎。宝历末为主客郎中。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卒。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籍工诗,尤长乐府古风,甚为时辈所重,与王建齐名,称“张王乐府”。当时诗人,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等均有往还唱和,与韩愈、孟郊交谊尤骂。后进诗人朱庆馀、项斯等,亦得其推挽。宥《张籍诗集》七卷。今有《张司业集》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五卷。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籍字文昌。和州乌江人。贞元中进士。终国子司业。
作品评论
张洎《张司业诗集序》
公为占风最善,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继其美者,唯公一人。故白太傅读公集曰:“张公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丁乐府词,举代少其伦。”又姚秘监尝赠公诗云:“妙绝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其为文人推服也如此。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又长于今体律诗。贞元已前,作者间出,大抵互相祖尚,拘于常态,迨公一变,而章句之妙,冠于流品矣。张洎《项斯诗集序》
吴中张水部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唯朱庆馀一人亲授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藩、陈标、章孝标、倪胜、司空图等,咸及门焉。《旧唐书•张籍传》
(籍)性诡激,能为古体诗,有警策之句传于时。《新唐书•张籍传》
籍为诗长于乐府,多笞句。岁寒堂诗话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律,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位白才多而意切,张思远而语精,元体轻而词躁尔。籍律诗虽有味而少文,远不逮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然籍之乐府,诸人未必能也。竹坡诗话
唐人作乐府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臞翁诗评》
张籍如优工行乡饮,酬献秩如,时有诙气。能改斋漫录引刘次庄《乐府尘土黄词序》
张籍则平易优游,足有雅思,而气骨差弱。唐才子传
公于乐府古风,与王司马自成机轴,绝世独立。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至元和中,暨元、白歌诗,为海内宗匠,谓之“元和体”,病格稍振,无愧洪河砥柱也。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建乐府固仿文昌,然文昌姿态横生,化俗为雅,建则从,俗而已。《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
大历以还,古声愈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义,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遗风,皆名为乐府。虽未必尽被于弦歌,是亦诗人引古以讽之义欤?抑亦唐世流风之变而得其正也欤!《唐诗品》
水部长于乐府古辞,能以冷语发其含意,一唱三叹,使人不忍释手。张舍人序其能继李、杜之美,予谓李、杜浑雄过之,时水部凄惋最胜,虽多出瘦语,而俊拔独擅,贞元以后,一人而已。……其近律专事平净,固亦乐天之流也。《批点唐音》
张公用意殊胜于王,为有含藏耳口。《批点唐音》
文昌知厌晚唐,每每解脱。《批点唐诗正声》
张籍、王建音节颇同,然皆为佳词,但专务巧思而意兴不足,晚唐之风于此开矣。唐诗归
钟云:张文昌妙情秀质,而别有温夷之气,思绪清密,读之无探苦之迹,在中唐最为蕴籍。谭云:司业诗,少陵所谓“冰雪净聪明”足以当之。唐音癸签
引陈绎曾语:张籍祖国风,宗汉乐府,思难辞易。王建似张籍,古少今多。唐音癸签
文章穷于用古,矫而用俗,如《史》、《汉》后六朝史之入方言俗语是也。籍、建诗之用俗亦然。王荆公题籍集云:“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凡俗言俗事入诗,较用古更难。知两家诗体,大费铸合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秉伦云:文昌七律刻意雅驯,赋景抒情觉多。《诗源辨体》
张籍五言古极少,王建五言古声调反纯,然不成语者多;乐府七言,二公又是一家。王元美云:“乐府之所贵者,事与情而已。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皆不佳。”冯元成谓:“较李、杜歌行,判若河汉。”是也。愚按:二公乐府,意多恳切,语多痛快,正元和体也。然析而论之,张语造古淡,较王稍为婉曲,王则语语痛快矣。且王诗多,而入录者少,故知其去张实远也。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诗源辨体》
大历而后,五七言律体制、声调多相类;元和间,贾岛、张籍、王建始变常调。张、王五言清新峭拔。较贾小异,在唐体亦为小偏。张如“椰叶瘴云湿,桂丛蛮鸟声”、“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竹深村路暗,月出钓船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乘舟向山寺,着屐到渔家”、“新露湿茅屋,暗泉冲竹篱”,王如“瘴烟沙上起,阴火雨中生”、“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雨水洗荒竹,溪沙填废渠”、“野桑穿井长,荒竹过墙生”等句,皆清新峭拔,另外一种,五代诸公乃多出此矣。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水部五言多名句。张君破题极用意,不似他人良下。《诗辩坻》
文昌乐府与仲初齐名,然王促薄而调急,张风流而情永,张为胜矣。《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文昌乐府,伯仲仲初,而弥加蕴藉,诸体亦淡雅宜人。王元美谓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昏不佳。“殷勤为看初着时,征夫身上宜不宜”、“梨园子弟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情、事与境皆佳矣。诗筏
七言古须具轰雷掣电之才,排山倒海之气,乃克为之。张司业籍以乐府、古风合为一体,深秀古质,独成一家,自是中唐七言古别调,但可惜边幅稍狭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柄《品汇》设立名目,取舍不能尽当。唯七言古以张、王并列,极为有识。文昌善为哀婉之音,有娇弦玉指之致。仲初妙于不于含蓄,亦自有晓钟残角之思。《古欢堂杂著》
白香山、张司业名言妙句,侧见横出,浅淡精洁之至。说诗晬语
张文昌、王仲初乐府,专以口齿利便胜人,雅非贵品。《唐诗别裁》
文昌长于新乐府,虽古意渐失,而婉丽可诵。五古亦不入卑靡。《唐诗别裁》
张、王乐府,有新声而少古意,王渔洋所谓“不曾辛苦学妃豨”也。然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肩人聪颖,高青丘每肖之,存之以备一格。《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乐府古词,陈陈相因,易于取厌。张文吕、王仲初创为新制,文今意古,言浅讽深,颇合《三百篇》兴、观、群、怨之旨。《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水部五言,体清韵远,意古神闲,与乐府词相为表里,得风骚之遗。当时以律格标异,信非偶然。得其传者,朱庆馀而外,又有项斯、司空图、任翻、陈标、章孝标、滕倪诸贤。……兹得奉水部为“清真雅正主”,而以诸贤附焉。射鹰楼诗话
李石洞曰:余读贞元以后近体诗,称量其体格,得两派焉,一派张水部,天然明丽,不事雕镂而气味近道,学之可以除躁妄矫饰。一派贾长江,力求险奥,不吝心思而气骨凌霄,学之可以屏浮靡,却凡俗。《石园诗话》
刘攽《诗话》云:“张文昌乐府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七言律诗则质多文少。”然文昌五言不乏清丽深婉之句,如“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家贫无易事,身病是闲时”、“眼昏书字大,耳重语声高”、“山情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尚俭经营少,居闲意思长”,不独平淡可爱也。《寄和刘使君》云:“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及《赠贾岛》之“篱落荒凉僮仆饥”,则义文质兼备矣。养一斋诗话
魏泰谓“张籍、白居易乐府,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馀味。”嘻!何其大而无当也。文昌乐府,古质深挚,其才下于李、杜一等,此外更无人到。养一斋诗话
文昌“药看辰日合,茶到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绝似乐天。大抵中唐人气味往往相近。然乐天胜微之,文昌胜仲初,名虽相埒,又当细求其分别与优劣处,乃作无星秤耳。三唐诗品
其出与王仲初同源,当时并称张、王乐府。夫其发音苍远,质胜于王,而转变生姿,自复同澜逊势。《诗学渊源》
时虽谓其长于乐府,今读其诗,殊伤于直率,寡风人之旨,调既生涩,语多强致,以吉乐府,去题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