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53,分104页显示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81 82 83 84 下一页
无明发业
共不共业
三业四业
定不四业
决定三业
增不增业
定不定业
业根
阎王不在家,业鬼由他闹
二种心──意业有二种心
二业──轻重二业
三业──清净三业
三种定业轮
三世业
佛类词典(续上)
三业清净无明发业
共不共业
三业四业
定不四业
决定三业
增不增业
定不定业
业根
阎王不在家,业鬼由他闹
二种心──意业有二种心
二业──轻重二业
三业──清净三业
三种定业轮
三世业
三业清净
【佛学次第统编】
三业清净者:
一、身行清净 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 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 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三业清净者:
一、身行清净 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 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 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无明发业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发业中,有能通发总别业者,有但发总报者,有唯发别报者,今取兼发总别及唯发总报者,不取唯别。于中复有助正发业,通取助正。正发行者,唯见所断,谓粗猛故。助者不定,谓助发人天总报之业,亦通修道。助发恶趣总报之行,多唯见断发别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于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
一、所缘缘 遍缘染净故。
二、行相胜 隐真显妄故。
三、因缘胜 惑业生本故。
四、等起胜 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
五、转异胜 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
六、邪行胜 于谛起增益及损灭行故。
七、相状胜 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
八、作业胜 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碍胜 障碍胜法及广法故。
十、随转胜 乃至有顶犹随转故。
十一、对治胜 二种妙智所对治故。
所以不说馀惑,亦名发业支也。
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发业中,有能通发总别业者,有但发总报者,有唯发别报者,今取兼发总别及唯发总报者,不取唯别。于中复有助正发业,通取助正。正发行者,唯见所断,谓粗猛故。助者不定,谓助发人天总报之业,亦通修道。助发恶趣总报之行,多唯见断发别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于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
一、所缘缘 遍缘染净故。
二、行相胜 隐真显妄故。
三、因缘胜 惑业生本故。
四、等起胜 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
五、转异胜 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
六、邪行胜 于谛起增益及损灭行故。
七、相状胜 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
八、作业胜 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碍胜 障碍胜法及广法故。
十、随转胜 乃至有顶犹随转故。
十一、对治胜 二种妙智所对治故。
所以不说馀惑,亦名发业支也。
共不共业
【佛学次第统编】
共不共业者:
一、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谓之共业。
二、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谓之不共业。
由共业种为增上缘,共相种子,得生现行。由不共业种为增上缘,不共相种子,得生现行。其旨应知矣。
共不共业者:
一、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谓之共业。
二、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谓之不共业。
由共业种为增上缘,共相种子,得生现行。由不共业种为增上缘,不共相种子,得生现行。其旨应知矣。
三业四业
【佛学次第统编】
阿毗达磨集论四云:业差别有三种:
一、顺现法受业 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起,从灭定起,从预流果起,从阿罗汉果起亦尔。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馀猛利意乐方便所行善不善业,亦得善异熟。
二、顺生受业 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谓五无间业。复有所馀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成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
三、顺后受业 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是名顺后受业。
四、顺不定受业 集论云:「上三业唯识论更加顺不定受业以为四业。」
杂集论云:「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明顺生受业。若业于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后受业矣。」
阿毗达磨集论四云:业差别有三种:
一、顺现法受业 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起,从灭定起,从预流果起,从阿罗汉果起亦尔。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馀猛利意乐方便所行善不善业,亦得善异熟。
二、顺生受业 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谓五无间业。复有所馀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成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
三、顺后受业 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是名顺后受业。
四、顺不定受业 集论云:「上三业唯识论更加顺不定受业以为四业。」
杂集论云:「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明顺生受业。若业于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后受业矣。」
定不四业
【佛学次第统编】
瑜伽云:复有四业:
一、异熟定 二、时分定 三、二俱定 四、二俱不定
了义灯云:「馀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瑜伽云:复有四业:
一、异熟定 二、时分定 三、二俱定 四、二俱不定
了义灯云:「馀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决定三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集论云:决定受业有三:
一、作业决定 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
二、受异熟决定 如另所说故思造业。
三、分位决定业 如由此业,于现报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法华玄赞云:「若业道摄名顺定业,加行后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对治等名决定业,己悔已对治等名不决定业。」
杂集论云:决定受业有三:
一、作业决定 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
二、受异熟决定 如另所说故思造业。
三、分位决定业 如由此业,于现报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
法华玄赞云:「若业道摄名顺定业,加行后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对治等名决定业,己悔已对治等名不决定业。」
增不增业
【佛学次第统编】
增不增业者:
一、增长业 起造诸业,而令习气增益,谓之增长业。
二、不增长业 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及虽起身语,而不令种增长,谓之不增长业。
瑜伽云:增长业者,谓除十种:
一、梦所作 二、无知所作 三、无故思所作 四、不利不数所作
五、狂乱所作 六、失念所作 七、非乐欲所作 八、自性无记
九、悔所损 十、对治所损
除此十种,名增长业。不增长业,谓此十种。又云诸作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尚可受果,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业。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业。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长业;追悔已后,名不增长业矣。
增不增业者:
一、增长业 起造诸业,而令习气增益,谓之增长业。
二、不增长业 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及虽起身语,而不令种增长,谓之不增长业。
瑜伽云:增长业者,谓除十种:
一、梦所作 二、无知所作 三、无故思所作 四、不利不数所作
五、狂乱所作 六、失念所作 七、非乐欲所作 八、自性无记
九、悔所损 十、对治所损
除此十种,名增长业。不增长业,谓此十种。又云诸作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尚可受果,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业。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业。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长业;追悔已后,名不增长业矣。
定不定业
【佛学次第统编】
瑜伽论云:
一、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重业。
二、不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轻业。
由三因缘令业成重:
一、由意乐 谓由猛利缠等所作,于同法者,见己欢喜,于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
二、由加行 谓于彼业,无间所作,慇重所作,长时积集,又于其中,劝他令作,又即于彼,称扬赞叹,如是为由加行故,令业成重。
三、由思故 谓诸有情于己有思,若住正行及正行果,于彼发起善作恶作,当知此业,说名为重,与彼相违说名为轻。
又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矣。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得无学等,名为解脱者。与此相违者,名为未解脱者也。
瑜伽论云:
一、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重业。
二、不定受业 谓故思所造轻业。
由三因缘令业成重:
一、由意乐 谓由猛利缠等所作,于同法者,见己欢喜,于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
二、由加行 谓于彼业,无间所作,慇重所作,长时积集,又于其中,劝他令作,又即于彼,称扬赞叹,如是为由加行故,令业成重。
三、由思故 谓诸有情于己有思,若住正行及正行果,于彼发起善作恶作,当知此业,说名为重,与彼相违说名为轻。
又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矣。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得无学等,名为解脱者。与此相违者,名为未解脱者也。
业根
【俗语佛源】
梵语karma,意译为「业」,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身业,语业和意业三种。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故称「业报」。「业根」之「业」,偏重于恶业、染(为净)业而言。「根」,从梵语indriya而来,意为「能生」。多指眼、耳等六种感觉器官而言,称「六根」。佛教认为眼、耳等「六根」贪欲尘境,污染自性,故喻为「六贼」。「业根」系指引生恶业之根。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静观道:『敢是你与他们业根未断么?』闻人生道:『我专心为你,岂复与他有恋?』」也用为詈词,犹言孽种。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耳!』」(李明权)
梵语karma,意译为「业」,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身业,语业和意业三种。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故称「业报」。「业根」之「业」,偏重于恶业、染(为净)业而言。「根」,从梵语indriya而来,意为「能生」。多指眼、耳等六种感觉器官而言,称「六根」。佛教认为眼、耳等「六根」贪欲尘境,污染自性,故喻为「六贼」。「业根」系指引生恶业之根。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静观道:『敢是你与他们业根未断么?』闻人生道:『我专心为你,岂复与他有恋?』」也用为詈词,犹言孽种。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耳!』」(李明权)
阎王不在家,业鬼由他闹
【俗语佛源】
阎王,主管地狱之主。业鬼,生前作恶死入地狱的鬼。比喻主事的人不在时,趁机胡闹。如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妆体态,弄妖娆,共伴当,做知交,将家长,厮瞒著。可正是阎王不在家,著这伙业鬼由他闹。」(李明权)
阎王,主管地狱之主。业鬼,生前作恶死入地狱的鬼。比喻主事的人不在时,趁机胡闹。如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妆体态,弄妖娆,共伴当,做知交,将家长,厮瞒著。可正是阎王不在家,著这伙业鬼由他闹。」(李明权)
二种心──意业有二种心
【三藏法数】
(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意业者,意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发生。然三业之中,意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
〔一、精进心〕,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转心〕,谓于诸善法,不能进修,或暂时发心修行,辄生退屈,则不能到于涅槃彼岸也。
(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意业者,意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发生。然三业之中,意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
〔一、精进心〕,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转心〕,谓于诸善法,不能进修,或暂时发心修行,辄生退屈,则不能到于涅槃彼岸也。
二业──轻重二业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经云: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以人有智有愚故也。
〔一、重业轻受〕,重业轻受者,谓有智之人,以智慧力,修习梵行,能令地狱重业,现世轻受也。
〔二、轻业重受〕,轻业重受者,谓愚痴之人,以愚痴故,增其业力,能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也。
(出涅槃经)
经云: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以人有智有愚故也。
〔一、重业轻受〕,重业轻受者,谓有智之人,以智慧力,修习梵行,能令地狱重业,现世轻受也。
〔二、轻业重受〕,轻业重受者,谓愚痴之人,以愚痴故,增其业力,能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也。
三业──清净三业
【三藏法数】
(出缨珞经)
经云:须菩提问佛色身,佛即以三业答之。(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又云善现。)
〔一、身行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出缨珞经)
经云:须菩提问佛色身,佛即以三业答之。(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又云善现。)
〔一、身行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三种定业轮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定即禅定,业即行业,轮有运转摧碾之义。谓如来以禅定诵习之法轮,摧碾一切烦恼惑业,而成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如说修行,而證道果。故说此三种定业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建立修定业轮〕,谓令众生修行正观,观察无明烦恼起灭之相,及观察世间如幻如化;以安那般那数息之法,修习静虑,则能摧破一切惑业,心住正定,是为建立修定业轮。(梵语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二、建立习诵业轮〕,谓令众生习诵大乘经教,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习诵业轮。
〔三、建立营福业轮〕,谓令众生修行布施、持戒、造像、建塔、供佛法僧,又营种种福报之事,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营福业轮。
(出地藏十轮经)
定即禅定,业即行业,轮有运转摧碾之义。谓如来以禅定诵习之法轮,摧碾一切烦恼惑业,而成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如说修行,而證道果。故说此三种定业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建立修定业轮〕,谓令众生修行正观,观察无明烦恼起灭之相,及观察世间如幻如化;以安那般那数息之法,修习静虑,则能摧破一切惑业,心住正定,是为建立修定业轮。(梵语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二、建立习诵业轮〕,谓令众生习诵大乘经教,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习诵业轮。
〔三、建立营福业轮〕,谓令众生修行布施、持戒、造像、建塔、供佛法僧,又营种种福报之事,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营福业轮。
三世业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过去世业〕,谓过去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现在未来之报,是名过去世业。
〔二、现在世业〕,谓现在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未来之报,是名现在世业。
〔三、未来世业〕,谓未来世,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恶诸业。虽不现作,望于未来,毕竟不无,是名未来世业。
(出大智度论)
〔一、过去世业〕,谓过去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现在未来之报,是名过去世业。
〔二、现在世业〕,谓现在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未来之报,是名现在世业。
〔三、未来世业〕,谓未来世,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恶诸业。虽不现作,望于未来,毕竟不无,是名未来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