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53,分104页显示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页
口业
口业供养
天子业魔
五作业根
五无间业
五业
不共业
不安稳业
不思议业相
不定受业
六业
内作业灌顶
分别业报略经
引业
佛类词典(续上)
大愿业力口业
口业供养
天子业魔
五作业根
五无间业
五业
不共业
不安稳业
不思议业相
不定受业
六业
内作业灌顶
分别业报略经
引业
大愿业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愿力与大业力也。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观经玄义分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术语)大愿力与大业力也。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观经玄义分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口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语业。三业之一。谓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语也。大乘义章七曰:「起说之门,名之为口。」【又】业与孽通。口业: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净住子曰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学之事,白居易诗:些些口业尚誇诗。苏轼诗:口业不停诗有债。皆以诗为绮语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术语)又曰语业。三业之一。谓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语也。大乘义章七曰:「起说之门,名之为口。」【又】业与孽通。口业: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净住子曰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学之事,白居易诗:些些口业尚誇诗。苏轼诗:口业不停诗有债。皆以诗为绮语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口业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业供养之一。口发音,称美诸佛菩萨之功德也。见文句二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即口说赞美佛菩萨的功德的话。
【三藏法数】
谓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是名口业供养。
(术语)三业供养之一。口发音,称美诸佛菩萨之功德也。见文句二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即口说赞美佛菩萨的功德的话。
【三藏法数】
谓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是名口业供养。
天子业魔
【佛学大辞典】
(天名)四魔之一,天子魔也。以前世之业感此魔报,故谓之业。
(天名)四魔之一,天子魔也。以前世之业感此魔报,故谓之业。
五作业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数论「外道二十五谛之第七位,生五种作业之根也。一语具,为语之具,即口舌等;二手;三足;四小便处,即生殖器;五大便处。」唯识述记一末曰:「五作业根者:一语具、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此中语具,谓语所须,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即分皮根少分为之。前取总皮(五知根中之皮根),今取支故。又此男女大遗根等有别作用,故别立也。」
【三藏法数】
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名数)数论「外道二十五谛之第七位,生五种作业之根也。一语具,为语之具,即口舌等;二手;三足;四小便处,即生殖器;五大便处。」唯识述记一末曰:「五作业根者:一语具、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此中语具,谓语所须,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即分皮根少分为之。前取总皮(五知根中之皮根),今取支故。又此男女大遗根等有别作用,故别立也。」
【三藏法数】
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五无间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感无间地狱苦果之五种恶业,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名数)感无间地狱苦果之五种恶业,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五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复有馀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复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论第十五顺正理论第四十等。(二)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證得业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七曰:「取受业者,谓眼等能见色等。作用业者,谓地等能任持等。或复诸法自相所作。谓所有色,质碍变坏。如是等。加行业者,谓意解为先,起身业等。转变业者,谓金师等,造庄严具等。證得业者,谓證得圣道等涅槃等。」即是。又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第四等。(三)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也。梁译释大乘论卷十曰:「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见有五业:一、救济灾横为业,由唯现盲聋狂等疾恼灾横能灭除故。二、救济恶道为业,从恶处引拔安立于善处故。三、救济行非方便为业,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四、救济行身见为业,为过度三界,能显导圣道方便故。五、救济乘为业,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即是。是与往生论三种随便菩提门之法,似开合不同。又出梁译摄大乘论释第十五等。(四)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也。天亲之往生论曰:「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之法门故。」往生论注卷下释之,谓身业为礼拜,口业为赞叹,意业为作愿,智业为观察,方便智业为回向。此五种之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之法门,自在之业成就。又出往生论注记第五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业与前同,第五一字业。是日本智證更置尊修一字顶轮王经之学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1。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2。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證得业。3。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4。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
(名数)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复有馀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复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论第十五顺正理论第四十等。(二)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證得业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七曰:「取受业者,谓眼等能见色等。作用业者,谓地等能任持等。或复诸法自相所作。谓所有色,质碍变坏。如是等。加行业者,谓意解为先,起身业等。转变业者,谓金师等,造庄严具等。證得业者,谓證得圣道等涅槃等。」即是。又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第四等。(三)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也。梁译释大乘论卷十曰:「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见有五业:一、救济灾横为业,由唯现盲聋狂等疾恼灾横能灭除故。二、救济恶道为业,从恶处引拔安立于善处故。三、救济行非方便为业,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四、救济行身见为业,为过度三界,能显导圣道方便故。五、救济乘为业,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即是。是与往生论三种随便菩提门之法,似开合不同。又出梁译摄大乘论释第十五等。(四)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也。天亲之往生论曰:「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之法门故。」往生论注卷下释之,谓身业为礼拜,口业为赞叹,意业为作愿,智业为观察,方便智业为回向。此五种之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之法门,自在之业成就。又出往生论注记第五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业与前同,第五一字业。是日本智證更置尊修一字顶轮王经之学生也。
【佛学常见辞汇】
1。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2。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證得业。3。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4。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
不共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业之一。人人各别之业因,而感各自之果者,如各自之五根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二业之一。(参见:二业)
(术语)二业之一。人人各别之业因,而感各自之果者,如各自之五根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二业之一。(参见:二业)
不安稳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稳业之对。不善业也。以其为受苦报之因,故有此名。
(术语)安稳业之对。不善业也。以其为受苦报之因,故有此名。
不思议业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净相之对。还于清净本觉上之业用也。依智净相而本觉之德用现,能为一切胜妙之境界也。即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应众生之机类,而使得种种之利益业用之不可思议也。
【三藏法数】
谓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种种示现,令得利益,是名不思议业相。
(术语)智净相之对。还于清净本觉上之业用也。依智净相而本觉之德用现,能为一切胜妙之境界也。即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应众生之机类,而使得种种之利益业用之不可思议也。
【三藏法数】
谓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种种示现,令得利益,是名不思议业相。
不定受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业之一。受果报而无决定之业也。
(术语)四业之一。受果报而无决定之业也。
六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日本睿山所学之课业。一止观业,习法华之经疏也。二大日业,习大日经之经疏也。三金顶业,习金刚顶经之经释也。四苏悉业,习苏悉地经之经记也。五一字业,习一字顶轮王经之经释也。六瑜祇业,习瑜祇经之经记也。初传教立止观遮那二业,于遮那业中摄大日业等诸业,后来渐分业于遮那业中,开五课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趣之业与不定业也。一地狱业,为十恶业之上品者。二畜生业,为十恶业之中品者。三饿鬼业,为十恶业之下品者。四人业,为散善之下者。五天业,散善之上者,感欲界之六天,八禅定业,感色无色界之八天处。六不定业,微善下恶,受业不定者。见成实论六业品,大乘义章七。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人业、天业、不定业。
(名数)日本睿山所学之课业。一止观业,习法华之经疏也。二大日业,习大日经之经疏也。三金顶业,习金刚顶经之经释也。四苏悉业,习苏悉地经之经记也。五一字业,习一字顶轮王经之经释也。六瑜祇业,习瑜祇经之经记也。初传教立止观遮那二业,于遮那业中摄大日业等诸业,后来渐分业于遮那业中,开五课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趣之业与不定业也。一地狱业,为十恶业之上品者。二畜生业,为十恶业之中品者。三饿鬼业,为十恶业之下品者。四人业,为散善之下者。五天业,散善之上者,感欲界之六天,八禅定业,感色无色界之八天处。六不定业,微善下恶,受业不定者。见成实论六业品,大乘义章七。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人业、天业、不定业。
内作业灌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瑜祇经金刚萨埵菩提心内作业灌顶悉地品之所明,即五种三昧耶中第五三昧耶五种灌顶中之以心灌顶也。(参见:灌顶)
(术语)瑜祇经金刚萨埵菩提心内作业灌顶悉地品之所明,即五种三昧耶中第五三昧耶五种灌顶中之以心灌顶也。(参见:灌顶)
分别业报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大勇菩萨撰,宋僧伽跋摩译。一经皆为偈颂,分别五趣之业报。
(经名)一卷,大勇菩萨撰,宋僧伽跋摩译。一经皆为偈颂,分别五趣之业报。
引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满业之语。牵引众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毗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之二解。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馀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谓之引业,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谓之满业,是业业相对也。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馀别报之果,故谓之引业,又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故谓之满业,是即果果相对也。然此引业限于一业耶?抑于多业亦通耶?引一生耶?抑于多生亦通耶?此问题大小乘说之亦不同。小乘之说,引业限于一业,又唯引一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光记十七曰:「非多业引一生,又非一业引多生,唯一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即其意也。是盖以一业若引多生,则当于熟时生先后之别,多业若引一生,则有于众同分生差别之难故也。然大乘之说,则一多互为不定。杂集论所谓:「或一业力牵一身,乃至一业力牵多生,多业力得一身」是也。小乘中经部,亦如大乘,许一业引多生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三藏法数】
谓若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术语)对满业之语。牵引众生五趣四生之业也。又名引因,索引业,或总报业。但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少异。毗婆娑论十九及俱舍论十七等,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谓之满业。是盖引业约因而解,满业约果而解之故,业果相对也。唯识论述记二等,则别有业业相对,果果相对之二解。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馀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谓之引业,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谓之满业,是业业相对也。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馀别报之果,故谓之引业,又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故谓之满业,是即果果相对也。然此引业限于一业耶?抑于多业亦通耶?引一生耶?抑于多生亦通耶?此问题大小乘说之亦不同。小乘之说,引业限于一业,又唯引一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光记十七曰:「非多业引一生,又非一业引多生,唯一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即其意也。是盖以一业若引多生,则当于熟时生先后之别,多业若引一生,则有于众同分生差别之难故也。然大乘之说,则一多互为不定。杂集论所谓:「或一业力牵一身,乃至一业力牵多生,多业力得一身」是也。小乘中经部,亦如大乘,许一业引多生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三藏法数】
谓若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