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括州缙云人。俗姓周。年十五,始学佛,游诸方。德宗贞元中至睦州,乞食得钱,诱小儿诵阿弥陀佛,众见佛从康口中出。坐逝之夕,传说有光烛天。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师出于木氏。因以名之。其远祖曰重。是为少昊之叔也(重见左传)。绝有德于民。帝嘉之。以为勾芒。使居于穷桑。爵青阳侯。自是子孙蕃衍。凡日月霜露。所至必与焉。唯穷发之北。与大瀛之间。无有也。自重生椿。椿以积庆。致长寿。或云。椿以八千岁为一春。椿生甘棠。甘棠美姿。容有干扃。召康公倚之听政。士民便之。戒以勿剪勿伐。甘棠之子曰。嘉嘉迁于鲁。主于季氏。晋韩宣子见而誉之。嘉生樗。摴生栎。二子复以朴厚致寿。栎生楠。楠生杞。楠杞俱以美材。称杷生豫章。豫章天下奇材也。登于庙堂。任重不阿。上喜之。进爵郡公。师即豫章公之子也。少而乔楚。平居正容。不与凡品争高。雅有四方之志。铜郡戚侯见而奇之曰。是子挺秀如此。其可蒙杂于众。而不自竞乎。师曰。吾祖才德之劭。称于天下。子虽荏苒。实惧厥世。弗敢失坠。其无辱子忧。戚侯喜曰。豫章公于是乎有子矣。郢人玉斧遇而叹曰。美哉请早为之所。不然难且及矣。师从而问。故玉斧曰。而君虽任栋梁之寄。然于身何益哉。易大过曰。栋桡凶。象曰。栋桡凶。不足以有辅也。而君殆桡矣。曷若避世之士哉。今子春和尚富。若遇楚灵王。剥圭宠之。不过以为戚秘而已。子盛德之后。其肯入之人之手乎。不然。虽与鲁仲尼同载以游。脱逢原壤夷俟。必命子辱之。子其甘为人使乎。师遽改容曰。若是吾将安归。玉斧曰。子闻桑门氏有德山者。天下之大有道者也。姑弃而族直。而躬黔乃服。尽锄其痈腯疣赘。予为子先。子从而见。师禀其教。就见德山。德山大悦。使立于前。为说最上乘。未几忽悟向上一句。隐密全该。虽七纵八横。了无滞碍。即以告德山。山曰。嘻子正堕吾掌握中矣。自是命师。出则偕行。坐则并榻。凡天下参徒。来见德山。必先见师。师可之。然后入德山室。山一日晚参示众云。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山使师验之。僧云。某甲话也未问在。山云。汝甚处人。曰。新罗。山云。未踏船舷时。木上座与你相见了也。岩头初见德山。入方丈。侧身问。是凡是圣。山以师击之。岩头便礼拜。繇是全提大用莫敢当锋。所谓把断要津不通凡圣者也。时雪峰亦在德山。因与岩头叹曰。此子不遇德山。不能荷担大事。德山不得此子。不能锻炼学者。是子与德山。其一体乎。既而雪峰宏道于闽。师往见之。复于雪峰言下。发明自己。化为龙。吞却乾坤山河大地。豁然不现。雪峰上堂曰。南山有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云门举师掷在众前作怕势。保福出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洎佛日师往见夹山。拉师偕行。比至未升阶。便问。甚处来。曰。云居。山云。即今在什么处。曰。夹山顶上。山云。老僧行年在坎。五鬼临身。佛日遂上阶作礼。山问。阇黎与甚人同行。曰。木上座。山云。他何不来相看。曰。和尚看他有分。山云。在什么处。曰。在堂中。山即同下堂中。佛日引师于夹山面前。山云。莫从天台得来否。曰。非五岳之所生。山云。莫从须弥山得来否。曰。月宫亦不逢。山云。与么则从人得也。曰。自己尚是怨家。从人得堪作什么。山云。冷灰里忽有粒豆爆。唤维那来安排。向明窗下著。其后云门阐化于韶阳。而蹩其足。倚师尤恭。方是时。云门眼空寰海。每举宗乘定誵讹。必以师为准的。尝一日上堂曰。我共你平展。遇人识人。与么老婆说话。尚自不会。每日饱吃饭了。上来下去。觅什么碗。遮野狐队。仗向遮里。作什么。命师一时趁下。又尝示众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有僧便问。如何是大用现前。云门举师当面曰。释迦老子你来也。其为当时诸老奉重如此。及云门去世。师知天下学者不能尽其大用。遂潜光匿曜。与世推移。莫有识师者。流及末代。释德下衰。学者以声利为怀。蔽于浮境。至有陷于非道。主者必命师以辱之。先是师在德山时。与临济金刚王齐名。厥后复有杨岐栗棘蒲。白云铁酸饀。说者以谓即师之异名。及比年海上二三道师。亦有彷佛。见师为拳头。为竹篦。为木剑者。惜其介特寡徒云。 赞曰。古德有言。出家盖大丈夫事。非公侯将相所能为。诚哉斯言也。予观豫章公之世。固荣达矣。然侧身从事。朽蠹以之及其子。裂去巾冠。跃出牢俗。致身青云。荷担列祖之道。万世仰其风规。可不谓之大丈夫也乎。
《國語辭典》:丘山 拼音:qiū shān
1.山丘。《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荀子。修身》:「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史记。卷七○。张仪列传》:「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2.山林、自然界。汉。蔡邕 〈陈太丘碑文〉:「遂隐丘山,悬车告老。」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比喻优厚重大。《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禄。」宋。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常平之粟,累经振发,所存无几矣,而饥寒之民所在皆是,人得升合,官费丘山。」
4.坟墓。晋。张载〈七哀〉诗二首之一:「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
2.山林、自然界。汉。蔡邕 〈陈太丘碑文〉:「遂隐丘山,悬车告老。」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比喻优厚重大。《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禄。」宋。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常平之粟,累经振发,所存无几矣,而饥寒之民所在皆是,人得升合,官费丘山。」
4.坟墓。晋。张载〈七哀〉诗二首之一:「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
《漢語大詞典》:邱山
泛指山。《淮南子·兵略训》:“止如邱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 唐 张九龄 《谢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状》:“遽蒙圣恩,反迁华省,邱山施重,报效何阶。” 清 郑世元 《感怀杂诗》之一:“大义在不辱,守身重邱山。”
分類:山
《漢語大詞典》:岘山(峴山)
(1).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 。东临 汉水 ,为 襄阳 南面要塞。 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羊叔子 镇 襄阳 ,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 因是以传。”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虎丘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江苏省苏州。又称海涌山,或名武丘。东晋太和三年桓温主簿王珣及其弟珉,舍宅为寺,名虎丘寺。竺道壹,竺道生,昙谛,岌法师等,相次入山,以讲经为事,梁僧若,隋智聚,唐慧严,僧瑗,齐翰等,亦住此。宋以后,多为禅僧挂锡之所,及绍隆来住,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遂成虎丘一派。其后枯椿昙,东山道源等,绍继遗音,以鼓扬禅风。见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
(地名)在江苏省苏州。又称海涌山,或名武丘。东晋太和三年桓温主簿王珣及其弟珉,舍宅为寺,名虎丘寺。竺道壹,竺道生,昙谛,岌法师等,相次入山,以讲经为事,梁僧若,隋智聚,唐慧严,僧瑗,齐翰等,亦住此。宋以后,多为禅僧挂锡之所,及绍隆来住,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遂成虎丘一派。其后枯椿昙,东山道源等,绍继遗音,以鼓扬禅风。见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