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意
(1).一个意思;同一意义。荀子·正名:“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七:“圣贤立言垂教,无非著实。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如‘尊德性而道问学’……等类,皆一意也。”
(2).同心;齐心。韩非子·存韩:“昔 秦 、 韩 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汉书·翟方进传》:“君有 孔子 之虑, 孟賁 之勇,朕嘉与君同心一意,庶几有成。” 南朝 梁 沈约 《秋白纻词》:“双心一意俱徊翔,吐情寄君君莫忘。”
(3).专心致志。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大夫将兵,出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繫心也。” 宋 曾巩 《江都县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其夫嘆曰:‘我能一意自肆于官学,不以私累其志, 曾氏 助我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家里再留下两个中用些家人支应门户,我不过查查问问,便一意的用起功来。” 沙汀 《记贺龙》六:“ 贺龙 同志并不参加 周士第 周志和工兵负责同志的详细问答,只一意上上下下地视察着。”
(4).犹执意,决心。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秦桧主和:“若一意主和,则和战常在彼。” 许地山 《命命鸟》:“你瞧我的父亲多么固执,他一意要我去当和尚。”
(5).个人意志。 郭沫若 《骑士》:“我恨我不是有枪阶级,假如我手里有兵,由得我的一意,我要把那些家伙杀得一干二净!”参见“ 一意孤行 ”。
《國語辭典》:一意孤行  拼音:yī yì gū xíng
谢绝一切请托,按照己意独立处理公事。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有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后多用作贬义词,指某人不接受劝告,固执己见,独断独行。清。袁枚《隋园诗话》卷三:「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
《漢語大詞典》:沈迷
亦作“沉迷”。
(1).专心致志。 汉 刘桢《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2).深深地迷惑、迷恋。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清 侯方域 《与槁木大师书》:“僕邇来世网已深,沉迷万状。” 瞿秋白 《文艺杂著·猪八戒》:“你这畜生,怎么如此沉迷不悟!”
《國語辭典》:濡首  拼音:rú shǒu
语出《易经。未济卦。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指沉湎于酒,而失去常态。三国魏。王粲 酒赋:「昔在公旦,极兹话言,濡首屡舞,谈易作难。」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讵敢辞濡首,并怜可鉴形。」
《漢語大詞典》:笃意(篤意)
(1).隆情厚谊。 汉 孔融 《与诸卿书》:“先日,多惠胡桃,深知篤意。” 三国 魏 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书》:“ 康 曰:‘昔与足下年时相比,以数面相亲。足下篤意,遂成大好。’”
(2).专心致志。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我始悔不从之学,用是篤意於神仙事也。” 宋 岳珂 桯史·张贤良梦:“﹝ 张 ﹞仕既不甚达,益篤意植媺貤庆,以遗后人。”
分類:专心致志
《漢語大詞典》:壹意
(1).统一意志。史记·苏秦列传:“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彊 秦 之患。”
(2).专心致志。汉书·食货志下:“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毋復以为币,除其贩卖租銖之律,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穀,使百姓壹意农桑。” 宋 曾巩 《中司授大中大夫制》:“是用进尔之阶,品在第四,俾尔纳忠宣力,得壹意於中司。” 清 西岷山樵 《〈野叟曝言〉序》:“屏絶进取,壹意著书。”
《國語辭典》:惛惛  拼音:hūn hūn
1.神智昏乱不清。《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原来功父身子眠在床上,惛惛不知人事。」
2.晦暗不明。《管子。四时》:「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
3.沉闷、烦闷。《楚辞。屈原。九辩》:「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
4.专心一志。《荀子。劝学》:「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漢語大詞典》:潜志(潛志)
专心致志。后汉书·赵昱传:“清己疾恶,潜志好学,虽亲友希得见之。”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潜志百氏,沉神《六经》。” 清 姚莹 《朝议大夫惜抱轩先生行状》:“先生两主乡试……尤爱洁行潜志之士。”
分類:专心致志
《漢語大詞典》:专至(專至)
专心致志。 唐 元稹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南阳郡王张公碑文》:“以检俭同士卒劳苦,居餘官皆谨慎专至如不及。”
分類:专心致志
《漢語大詞典》:嫥壹
专心致志。 清 谭嗣同 《三十自纪》:“诵书偶多,广识当世淹通嫥壹之士,稍稍自惭,即又无以自达。”
分類:专心致志
《漢語大詞典》:耽志
专心致志。魏书·逸士传·眭夸:“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分類:专心致志
《漢語大詞典》:潜心笃志(潛心篤志)
专心致志。《西游记》第七七回:“潜心篤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分類:专心致志
《國語辭典》:冥冥  拼音:míng míng
1.远空。唐。杜甫寄韩谏议注〉诗:「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2.幽暗、晦暗。《文选。江淹。杂体诗。潘黄门》:「梦寐复冥冥,何由觌尔形。」唐。张籍〈猛虎行〉:「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3.私下、暗中。《荀子。修身》:「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
4.鬼魂所在之处。如:「下合冥冥」。
《漢語大詞典》:冥心
(1).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魏书·逸士传序:“冥心物表,介然离俗,望古独适,求友千龄,亦异人矣。”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表》:“迄无显效於盛时,固合冥心於暮齿。”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寳玉 自在静室,冥心危坐。”
(2).潜心苦思;专心致志。《晋书·隐逸传·辛谧》:“是故不婴於祸难者,非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与吉会耳。” 宋 苏舜钦 《诏狱中怀蓝田高先生》诗:“仰首羡飞鸟,冥心思故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难者虽紧要,且置之度外;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自甲午 中 日 一战,而吾国以东海大邦,见败於 扶桑 三岛,知微之士,乃冥心孤往,探索其由。”
《國語辭典》:埋头(埋頭)  拼音:mái tóu
集中精神,专心致力于一件事。《文明小史》第二六回:「自此以后,只许埋头用功,再不要出去招这些邪魔外道来便了。」也作「埋首」。
《漢語大詞典》:游神(遊神)
(1).犹游心。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汉 冯衍 《说邓禹书》:“诚少游神乎经书之林,驰情乎玄妙之中。”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二:“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游神渊默,灼见羣臣之情;运智密微,阴扶圣母之断。” 明 梁辰鱼 《江东白苎·效沉青门唾窗绒体引》:“但峻志未就,每托迹于醉乡;逸气不伸,常游神於花阵。”参见“ 游心 ”。
(2).巡游之神;游荡之鬼。 清 尤侗 《西堂杂俎·瑶宫花史小传》:“ 王母 闻其以腴词赠答,切责之,命游神巡察,不许私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数十年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寧有望耶!”
(3).方言。流氓。 郭沫若 《初出夔门》一:“我们的一批和清华学生的一批,便不能不成为了轮船上的游神--游神者 四川 话之流氓也。”
(1).谓专心致志。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未若游神典文,吐故纳新,求饱乎耒耜之端,索緼乎杼轴之閒。” 晋 李兴 《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鉅平成侯羊公碑》:“游神元默,散志青云。” 宋 孙沔 《论治本》:“伏望皇帝陛下,游神清浄,毓德太寧。”
(2).谓脱离尘俗,隐居成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县北有 隆虑山 ,昔 帛仲理 之所游神也。” 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具悉我国家集庆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灵迹甚多。”
(3).指死亡。《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叔孙协墓志》:“春秋卅,游神放世。”
(4).古代方士迷信认为精神可以离开躯体出游。 唐 陈鸿 《长恨歌传》:“﹝道士﹞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 吴越 钱镠 《天柱观记》:“方 瑶水 以游神,復 华胥 而入梦。”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妖僧:“顷之, 刘 忽瞑眩欲死,以语 行果 , 行果 曰:‘是将游神,神游而復可以昇矣。’”
(5).“游弈神”的省称。道教认为有游弈神,游弈人间,伺察善恶,有“日游神”、“夜游神”之称。 明 汤显祖 《邯郸梦·行宫望幸》:“到头天样大事,撞着一个老太岁游神。”《天雨花》第一回:“因此,惊动日夜游神,奏之上帝。”
《漢語大詞典》:游心(遊心)
(1).潜心;留心。庄子·骈拇:“駢於辩者,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閒,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 杨 墨 是已。”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 尧 舜 。”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将以游心六籍,究贤圣之述作,鉴古今之沿革,以进其识而淑诸身。”
(2).浮想骋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于理想的境界,对于 钱先生 的话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诧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
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书·韦叡传:“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