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4,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缚碍与德用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四义──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一分与穷乞人
一分与诸鬼神
观诸众生熟与未熟
与父说法
与母说法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
天神与心灵所感
佛类词典(续上)
秽恶与庄严缚碍与德用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四义──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一分与穷乞人
一分与诸鬼神
观诸众生熟与未熟
与父说法
与母说法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
天神与心灵所感
秽恶与庄严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充满一切秽恶,佛土具足无尽庄严。
世间四劫 成、住、坏、空。
三灾 小、大。
小三灾 刀兵、疾疫、饥馑。
大三灾 水、火、风。
大三灾坏劫 火坏初禅,水坏二禅,风坏三禅。
娑婆世界 略。
一浮幢佛刹 略。
华藏世界海 略。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略。
世界充满一切秽恶,佛土具足无尽庄严。
世间四劫 成、住、坏、空。
三灾 小、大。
小三灾 刀兵、疾疫、饥馑。
大三灾 水、火、风。
大三灾坏劫 火坏初禅,水坏二禅,风坏三禅。
娑婆世界 略。
一浮幢佛刹 略。
华藏世界海 略。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略。
缚碍与德用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凡夫受业报缚碍,诸佛具自在德用。
一切凡夫受业报缚碍,诸佛具自在德用。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语佛源】
谓行善得乐报,作恶得苦报,不会没有报应,只是报应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如元·无名氏《砂担》第二折:「休将奸狡昧神,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俗语的变式较多,且举数例。如明·张景《飞丸记》第十六出:「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权,善作威福,缙绅切齿,台谏舌缩。不意天意昭昭,祸来忽倏。」又如《飞龙全传》第八回:「可怜二魏平日千般凶恶,万种强梁,今日双双俱遭郑恩之手,了命归阴。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也省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明权)
谓行善得乐报,作恶得苦报,不会没有报应,只是报应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如元·无名氏《砂担》第二折:「休将奸狡昧神,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俗语的变式较多,且举数例。如明·张景《飞丸记》第十六出:「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权,善作威福,缙绅切齿,台谏舌缩。不意天意昭昭,祸来忽倏。」又如《飞龙全传》第八回:「可怜二魏平日千般凶恶,万种强梁,今日双双俱遭郑恩之手,了命归阴。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也省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明权)
四义──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證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證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證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一、约得人异〕,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證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證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
〔二、祈愿异〕,谓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者,则妄计心无想虑,以为解脱,唯求世间乐果,故云祈愿异也。
〔三、感果不感果异〕,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灭识多少〕,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出宗镜录)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證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證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證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一、约得人异〕,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證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證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
〔二、祈愿异〕,谓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者,则妄计心无想虑,以为解脱,唯求世间乐果,故云祈愿异也。
〔三、感果不感果异〕,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灭识多少〕,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三藏法数】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一分与穷乞人
【三藏法数】
与穷乞人者,谓乞得食时,遇有穷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悯心,作自饥想,亦以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也。
与穷乞人者,谓乞得食时,遇有穷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悯心,作自饥想,亦以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也。
一分与诸鬼神
【三藏法数】
与诸鬼神者,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晡时,则然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也。
与诸鬼神者,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晡时,则然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也。
观诸众生熟与未熟
【三藏法数】
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根机,熟与未熟。以此土众生根机成熟可度,故现降生也。
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根机,熟与未熟。以此土众生根机成熟可度,故现降生也。
与父说法
【三藏法数】
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当与说法,令其享寿无穷,正法治化,及得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是故还于本国,与父说法。普曜经云:佛出家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得佛道,必当还国,说法度脱,不违本誓也。(法眼者,谓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也。)
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当与说法,令其享寿无穷,正法治化,及得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是故还于本国,与父说法。普曜经云:佛出家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得佛道,必当还国,说法度脱,不违本誓也。(法眼者,谓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也。)
与母说法
【三藏法数】
与母说法者,谓如来成道已,惟念母恩,育养情深,况有誓愿,还度父母。是故为其说法,令得解脱。如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是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与母说法者,谓如来成道已,惟念母恩,育养情深,况有誓愿,还度父母。是故为其说法,令得解脱。如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是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
【三藏法数】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天神与心灵所感
【三藏法数】
谓如人平昔向善,喜奉神天,以敬奉故,念想不忘,故梦天神,是则天神与心灵所感也。
谓如人平昔向善,喜奉神天,以敬奉故,念想不忘,故梦天神,是则天神与心灵所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