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不问皂白(不問皁白) 拼音:bù wèn zào bái
不问清楚事情的是非曲直。「皂」文献异文作「皂」。《文明小史》第四回:「难道大公祖不问皂白,就拿他凌迟碎剐,全门抄斩吗?」
《漢語大詞典》:不问不闻(不問不聞)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 李紈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於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参见“ 不闻不问 ”。
《分类字锦》:不问吏事(不问吏事)
汉书薛宣传:子惠为彭城令,宣过其县,桥梁邮亭不修,宣心知惠不能,留数日,终不问惠以吏事。惠自知治县不称宣意,遣门下掾送宣至陈留,问宣不教戒惠吏职之意。宣笑曰:吏道以法令为师,可问而知,及能与不能,自有资材,何可学也。
分类:父
《國語辭典》:不问青红皂白(不問青紅皁白) 拼音:bù wèn qīng hóng zào bái
不能辨别颜色。比喻人不辨是非曲直,鲁莽做事。「皂」文献异文作「皂」。《红楼梦》第八○回:「也不知谁使的法子,也不问青红皂白,好歹就打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也作「不分皂白」。